我省民營經濟結構不斷優化,發展質量進一步提升。記者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獲悉,去年全省民營制造業由初級加工向精益制造加快轉變,裝備制造企業數首次超過農產品加工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已經成為民營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長最快的行業;民營科技企業已達1722家,占全省科技企業總數的85%。
省委、省政府去年2月份出臺了《關于大力發展民營經濟的意見》,為民營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政策高地。各地、各有關部門積極出臺貫徹意見,支持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強質量和品牌建設;省經信委等有關部門將符合國家產業要求的民企技術改造項目納入全省重點技術改造項目,給予貸款貼息扶持,積極引導民企加大技術改造投入,增強市場競爭力。去年,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全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超百億元;全威(銅陵)銅業科技有限公司、安徽國購投資集團、銅陵精達銅材有限公司3家民企榮登由全國工商聯發布的“2013全國民企500強”榜單。
一系列激勵措施推動更多社會成員興辦經濟實體,引導更多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省經信委等有關部門積極開展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堅持“專精特新”導向,去年認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戶、產業集群專業鎮47戶。財稅優惠政策也大力支持民營科技企業加快發展,提升了民營經濟的發展層次。數據顯示,去年民營企業實施自主創新試點的省專項資金項目75個,補助2.5億元;承擔科技攻關計劃項目200個、補助1.4億元;享受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16.98億元,占全省的51%;擁有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院士工作站共380家,占全省的67.7%。
全省民企品牌質量進一步提升。各地、各有關部門通過安徽名牌評價、政府質量獎勵、地理標志保護、卓越績效推廣等方式,幫助民營企業爭創“安徽精品”。去年民營企業新增安徽名牌產品160個,50家企業獲“2013年安徽卓越績效獎”,11個產品申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獲批。(記者 吳量亮)
短評:強筋骨好升級
民營制造業由初級加工向精益制造加快轉變,裝備制造企業數量首次超過農產品加工業,民營科技企業已占全省科技企業總數的85%……民營經濟結構的優化態勢,令人欣喜。乘勢而上,推動民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時不我待。
當前,民營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已經成為推動我省經濟增長的主力軍。去年我省民營經濟增加值總量和民間投資雙雙突破一萬億元,民營經濟發展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如何在繼續做大總量的同時,進一步提升發展的質量?加快轉型升級勢在必行。
從外部看,民營經濟做優做強的制約因素仍然較多,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加強引導,改善服務,營造更加寬松的社會環境、更加公平的市場環境和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為民營經濟加快轉型升級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從內部看,民企要增強憂患和進取意識,利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所形成的倒逼機制,主動更新觀念、加快創新步伐、改善治理結構,為長期穩定發展打好內功。
民企正面臨著轉型發展的重大課題和機遇。主管部門要鼓勵、支持和引導民企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優化產品結構、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產業競爭力;大力實施強企工程,培育一批行業領軍型企業和企業家,同時促進面廣量大的中小企業做優做精,形成大中小企業合理分工、配套協作、互動發展的格局,不斷促進我省民營經濟整體素質和綜合競爭力實現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