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范文:惠民生得民心
民生工程關系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民生的根本是百姓得到多少實惠,百姓的幸福指數得到多大提升。百姓的幸福不是僅僅看經濟發展的成果,更要看重經濟發展的成果他們能享受到多少。
大至一國,小至一縣,發展的主體是人民,根基在人民,力量也在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解決好民生問題,讓老百姓得實惠,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抓好民心工程。為此,政府工作要由“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轉變。重視群眾主體意識,重大會議試行群眾旁聽,公共事項決策實行群眾聽證。設立政務微博、公布監督電話、實行電視問政,暢通群眾參與發展、推動發展、服務發展的渠道。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認真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著力整治“四風”,樹立良好形象,確保群眾生活安定。
惠民生,得民心首先要做好就業工作。過去一年,在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城鎮新增就業實現1322萬人,平穩增長。“秘訣”就是打破桎梏市場經濟發展的藩籬,落實“商事”登記制度、減輕小微企業負擔等一系列改革,迅速掀起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高潮。今年就業形勢依然嚴峻,僅高校畢業生就有749萬人,還是要用好“創業促就業”、“改革促就業”的關鍵抓手,加強就業引導、培訓、勞動仲裁等各個環節的服務保障,竭盡全力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惠民生,得民心還要持續增加居民收入。去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跑贏”GDP,基尼系數進一步收窄,收入分配結構進一步優化。要看到下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穩步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對民生保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要看到其對經濟社會邁向“雙中高”、打造“雙引擎”的巨大助力。特別是當前,消費已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大動力,只有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加,才能充分釋放消費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能量。
民生保障是一項系統工程,沒有終點站,只有新起點。“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厲民之事,毫末必去。”做任何事情,民生都是不變的“指南針”,必須把握好這個“指南針”,以極大的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落實好每一項改革舉措、惠民政策,讓中國這條大船滿載最廣大人民的幸福,乘風破浪,駛向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