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文藝演出、體育賽事、大型展會以及節目錄制演播室外,“黃牛”的身影無處不在。在不少消費者眼中,“黃牛”已成為除正規售票網絡之外的重要銷售渠道。層層監管下,“黃牛”為何神通廣大、愈挫愈勇?
隨著人們精神生活的日益豐富,一次演出、一局球賽、一場展會都是茶余飯后的最佳去處,也是人們樂于追逐的娛樂活動。然而眾多的觀眾形成了巨大的競爭壓力,造成票務市場供不應求亦在所難免,一票難求的局面不僅帶給民眾許多煩惱,也帶給票務市場許多困擾。
無獨有偶,在此現狀之下應運而生的“黃牛”產業正悄無聲息地占據了票務市場的主流,并發揮出日益關鍵的作用,有的甚至以“神通廣大”的形象被民眾認可。客觀上看,盡管“黃牛”的存在的確帶給民眾便利,但如果不管不顧、放任自流,勢必富了少部分、坑了大多數,從長遠看,也不利于票務市場的秩序穩定和良性運營,甚至可能引發一系列社會矛盾。
筆者認為,“黃牛黨”之所以屢禁不止,“黃牛交易”之所以愈發猖獗,與我國票務市場不完善、有關部門對“黃牛”的管控力度不夠、外界民眾的監督渠道有限均有所關聯,若要整治“黃牛”亂象,還需多方著手;若要還票務市場一片和諧,還需形成長效機制。
首先要完善我國票務市場、健全票務管理系統,針對網上購票、電話訂票、窗口買票等形式制定科學、可行的規章條例,并嚴格規范。其次要提高政府監管部門的責任意識和執法力度,嚴肅對部門責任人員的問責,同時認真、全面排查,防止政府與“黃牛”間的“尋租”行為。再次要發揮民眾的監督作用,通過設立舉報熱線、投訴信箱、網上意見平臺等方式拓寬監督渠道,同時切實保障監督者的基本權益和人身安全。
通過正規途徑買票是民眾的基本權利,保障民眾通過正規途徑買票是有關部門應盡職責。因此,為保證民眾利益,還需遏制“黃牛”作祟,并全力巡視、打壓其復燃苗頭,這樣才能確保票務市場風清氣正、秩序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