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政院公考歡迎您的訪問!
        地市導航: 蕪湖 合肥 蚌埠 阜陽 安慶 淮北 宿州 淮南 滁州 六安 銅陵 馬鞍山 宣城 黃山 池州 亳州
        1. 最新資訊

          時事政治

          資料下載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料專區 > 公共基礎知識

          公共基礎輔導:刑法詳解(一)

            一、刑法概述

            刑法是國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規定犯罪、刑事責任與刑罰的法律。具體而言,刑法焉以國家名義規定什么行為是犯罪和應負刑事責任,并給犯罪人以何種刑罰處罰的法律。

            刑法的基本原則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是刑法的內在精神的集中體現。1997年《刑法》的第三條至 第五條對刑法基本的原則作了規定,它對我國刑法的制定與適用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罪刑法定原則

            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和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含義。

            1997年《刑法》第三條規定法律明文規定為犯罪行為的,依照法律定罪處刑;法律沒有明文規定 為犯罪行為的,不得定罪處刑。”這一原則的價值內涵和內在要求,在修訂后的刑法中得到了較為全面、 系統的體現。

            (二)罪刑相適應原則

            罪刑相適應原則的基本含義是:犯多大的罪,就應當承擔多大的刑事責任,法院亦應判處其相應輕 重的刑罰,做到重罪重罰,輕罪輕罰,罰當其罪,罪刑相稱。因此,《刑法》第五條規定刑罰的輕重,應當 與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擔的刑事責任相適應。”根據這一規定,在刑事司法中,對犯罪分子裁量刑罰, 不僅要看犯罪行為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結果,而且也要看整個犯罪事實和罪犯各方面綜合因素,真正實現 刑罰個別化。

            (三)平等適用原則

            《刑法》第四條明確規定對任何人犯罪,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許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 權。”適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則的基本含義就是:就犯罪人而言,任何人犯罪,都應當受到法律的追究;任何 人不得享有超越法律規定的特權;對于一切犯罪行為,不論犯罪人的社會地位、家庭出身、職業狀況、政 治面貌、才能業績如何,都一律平等地適用刑法,在定罪量刑時不應有所區別,一視同仁,依法懲處。就 被害人而言,任何人受到犯罪侵害,都應當依法追究犯罪、保護被害人的權益;被害人同樣的權益,應當 受到刑法同樣的保護;不得因為被害人身份地位、財產狀況等情況的不同而對犯罪人予以不同的刑法 適用。

            二、刑法的適用范圍

            刑法的適用范圍,即刑法的效力范圍,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對什么人和在什么時間內具有效力。 刑法的適用范圍,分為刑法的空間效力與刑法的時間效力。

            (一)刑法的空間效力

            刑法的空間效力所解決的是一國刑法在什么地域、對什么人適用的問題。從各國刑法及國際條約 的規定來看,一國刑法不僅能適用于本國領域內,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也能適用于本國領域外;但刑法在 國外的適用受到國際法的制約,制約刑法空間上的適用范圍的國際法原則,就是國家自己保護與國際 協同。

            (二)刑法的時間效力

            刑法的時間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時間、失效時間以及對刑法生效前所發生的行為是否具有溯及力 的問題。刑法的溯及力,即刑法生效以后,對于其生效以前未經審判或者判決尚未確定的行為是否適用 的問題。如果適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適用就是沒有溯及力。

            三、犯罪

            我國刑法上的犯罪概念,在《刑法》第十三條明確規定為一切危害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分 裂國家,顛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破壞社會秩序和經濟秩序,侵犯國有財產或者 勞動群眾集體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財產,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民主權利和其他權利,以及 其他危害社會的行為,依照法律應當受刑罰處罰的,都是犯罪,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 犯罪。”這一犯罪概念是對各種犯罪現象的理論概括,揭示了犯罪的法律特征,闡明了犯罪的社會內容, 規定了區分罪與非罪的界限原則標準,是一個形式與實質相統一的完整而科學的犯罪概念。它具有三 個共同特征。

            1.社會危害性

            行為具有社會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指犯罪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 危害。犯罪的本質特征在于它對國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如果某種行為根本不可能對社會造成 危害,刑法就沒有必要把它規定為犯罪;某種行為雖然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但是情節顯著輕微危害 不大的,也不認為是犯罪。由此可見,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是質和量的統一。

            2.刑事違法性

            刑事違法性是犯罪的法律特征,是刑法對具有社會危害性的犯罪行為的否定的法律評價。在刑法 實行了罪刑法定原則后,刑事違法性就成為一切犯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從罪刑法定的意義上說,沒 有刑事違法性也就沒有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刑事違法性的基礎;刑事違法性是社會危害性在刑 法上的表現。只有當行為不僅具有社會危害性,而且違反了刑法,具有刑事違法性的時候,才能被認定 為犯罪。

            3、應受刑罰處罰性

            犯罪不僅是具有社會危害性、觸犯刑律的行為,而且是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即具有應受懲罰性。 應受刑罰懲罰性,也就是危害行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這個特征表明,如果一個行為不應當受刑罰 處罰,也就意味著它不是犯罪。

            犯罪的以上三個基本特征是緊密結合的。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屬性,是刑事違法性 和應受刑罰懲罰性的基礎。社會危害性如果沒有達到違反刑法、應受刑罰處罰的程度,也就不構成犯 罪。因此,這三個特征都是必要的,是任何犯罪都同時具備的。

            四、犯罪構成

            1.主觀方面包括故意犯罪與過失犯罪

            根據《刑法》第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 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心理態度。根據《刑法》第十五條第一款的規定,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 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 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狀態。

            犯罪過失的心理態度表現出以下兩個特點。一是實際認識與認識能力相分離,即行為人雖然有能 力、有條件認識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行為人事實上沒有認識到,或者雖然認識到, 但錯誤地認為可以避免這種危害結果發生。二是主觀愿望與實際結果相分離,即行為人主觀上并不希 望危害社會的結果發生,但由于其錯誤認識而導致了偏離其主觀愿望的危害結果的發生。

            《刑法》第十六條規定:“行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不 能抗拒或者不能預見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這規定的即是無罪過事件。無罪過事件包括兩種 情形。

            (1)不可抗力。行為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抗 拒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2)意外事件。行為人在客觀上雖然造成了損害結果,但不是出于故意或者過失,而是由于不能預 見的原因所引起的情形。

            無罪過事件或缺乏認識因素,或缺乏意志因素,不具備構成罪過的條件,因此,不管客觀上造成了多 么嚴重的損害結果,都不能追究刑事責任。

            2、犯罪主體

            犯罪主體是指實施犯罪行為并應承擔刑事責任的人。犯罪主體是犯罪構成的一個必要要件。任何 犯罪都有主體。沒有犯罪主體就不存在犯罪,更不會產生刑事責任。因此,確定犯罪主體是追究刑事責 任的前提。

            按照《刑法》的一般規定,只有達到法定年齡并具有刑法責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為犯罪主體,責 任年齡和責任能力是構成犯罪主體的必要條件。

            (1)刑事責任年齡。刑事責任年齡是指法律所規定的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所必須 達到的年齡。《刑法》第十七條把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4個階段:①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 責任,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②巳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 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③不滿十四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

            ④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為從寬處罰年齡階段。此外,《刑法》 第十七條第四款還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 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2011年2月25日《刑法修正案》在《刑法》第十七條后增加一條,作為 第十七條之一已滿七十五周歲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過失犯罪的,應當從輕或者 減輕處罰。”

            (2)刑事責任能力。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也即辨認自己行為的意義、性 質、作用、后果并加以控制的能力。

            確認一個人為無責任能力,有兩個標準:一是他在實施危害社會的行為時是處于精神病狀態;二是 由于這種病癥使他不能辨認和控制自己的行為。前者為醫學標準,后者為心理學標準。將兩者結合起 來,才能構成無責任能力。這里的精神病應作廣義的理解,不僅包括精神分裂癥、成人黄色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aⅤ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_av在线不卡网站无码18禁

          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亚洲日韩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伊人a和欧美伊人和a | 中文字幕日本视频高清一区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第一香蕉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 亚洲精品精品一线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