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軟實力強大的宋朝(五)
與此同時,政府對于突如其來的災害或戰亂導致的階級矛盾激化還有一個應急措施――大量募兵。由于其雄厚的經濟實力,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長期堅持募兵制的王朝。宋軍官兵一般都有著不錯的待遇,以至于在其他朝代常常成為階級矛盾的導火索的招兵,在宋朝竟成了階級矛盾的釋放閥。每當一個地方出事,百姓難以生存的時候,政府就在那里大量募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則少一賊”,這也正是宋朝農民起義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當然,這種做法的一個后遺癥就是“冗兵”。慶歷年間宋軍總人數竟然達到了125萬之巨,考慮到當時的人口充其量也就是1億人左右,這實在是一個天文數字。要命的是這125萬人全是雇傭兵,因此軍費也就屢創奇跡。仁宗寶元年間僅陜西一地,和平時期軍費2000萬貫,戰時3300萬貫!龐大的軍費和其他開支使得宋朝的財政開支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就連那樣龐大的財政收入有時都會有入不敷出的問題,以至于被一些學者非常諷刺的稱為“積貧”。但是,我們要看到,這樣的支出其實并不完全是“軍費開支”,在很大程度上屬于轉移支付或者社會保障的性質,是政府在為國家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業社會付出代價。而這種以赤字經濟的手段來保障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方法也頗有些現代味道。假如我是一個專門搜尋“中國的世界第一”的人的話,我甚至可能說宋朝在世界上第一個采取了凱恩斯主義的宏觀經濟調控手段。(當然,我不是)這雖然好象只是一個小小的玩笑,但認為王安石是世界上第一個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人的卻決不只我一個,也決不只是在開玩笑。
這樣做的結果是,宋朝的經濟,尤其是第二,第三產業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達到了空前的高度。在“水滸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禁軍的中級軍官就可以拿出1000貫錢去買一把刀(林沖買刀),而在“三言二拍”或者“聊齋志異”中我們也可以看到,“百金”在當時就已經是一戶中人之產了。在中學課本里我們曾經讀到一位北宋大臣抱怨世風奢靡時說:現在的農夫走卒居然也穿上了絲制的鞋子。難怪有的西方學者說當時一位歐洲君主的生活水平還比不上東京汴梁一個看城門的士兵。當來自當時西方最繁華的城市威尼斯的商人馬可波羅來到僅僅是吸收了很少一點宋人文明的元朝大都城時,竟然感到眼花繚亂,宛如身處人間天堂。(對馬可波羅的存在以及他是否來過中國還有爭議,但是世人所公認的是“馬可波羅游記”描寫的確實是當時歐洲商人接觸到中國文明之后的見聞感受)
如果說那些描述還不夠具體的話,我們還可以看一下下面這些事實:
宋朝時世界上第一次出現了紙幣和銀行信用。
宋朝時四大發明的三項被發明或是開始得到廣泛使用。其中,活字印刷術是宋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在宋代始大量應用(已知最早的印刷品是中晚唐的“金剛經”卷子);火藥和火器在宋代開始大規模使用(第一次在戰爭中使用火藥的記載是在晚唐);指南針在宋代開始大量裝備遠洋船舶。
宋朝第一次出現了工匠傳統和哲學傳統合流的跡象(“夢溪筆談”),在西方,這是近代科學大發展的先聲。
宋朝擁有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帆船艦隊和商船隊,頻繁遠航至阿拉伯,東非,印度,東南亞和東亞的日本與朝鮮。
宋朝十萬戶以上的城市由唐代的十余個增加到40個,汴京和臨安繼長安,洛陽和南京之后成為世界上第4,第5個超過百萬人口的城市。
宋朝“汴都數百萬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者”
宋神宗時全國年鑄幣506萬貫,而唐朝極盛的玄宗朝年鑄幣32萬貫。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每年商稅收入達1975萬貫,宋朝商稅甚輕,住稅3%,行稅2%,如以平均2.5%計,??。
南宋紹興末年(1162),僅廣州,泉州,兩浙三個市舶司關稅收入即達200萬貫,宋朝僅對進口商品征收7%-10%的關稅,也就是說每年僅從上面三個市舶司進口的納稅貨物即達2000-3000萬貫,這樣估計南宋人均進出口額當在1貫以上,甚至可能達到2貫或更多。
在經濟和社會大發展的同時,宋朝的政局總的來說也比較清明。既沒有宦官和外戚專權,后妃干政,也沒有地方勢力的割據。在“不以言論殺人”的傳統下,文化得到了長足發展,那些因為“忤旨”或者被打擊排斥的人們,最多也就是流放嶺南,真的沒有人因此被處死。
我們可以大膽的說,宋朝實際上正處于向資本主義發展的前夜。如果說,中國歷史上真的曾經有過發展出資本主義的時機的話,那么我認為那一定是“清明上河圖”中所描繪的世界,而不是蘇州橋上那幾個等著雇主的機工。
可是,這剛剛萌生的嫩芽,這一切,都被北方刮來的寒風吹得無影無蹤!
蒙古人的破壞力是極其驚人的。前面我們對這一點已經有所描述,這里再看幾個數字。金全盛時(1207)有戶768萬,元滅金時(1235)僅得戶87萬,短短28年間在籍戶數下降了89%!南宋嘉定16年(1223)有戶1267萬,元滅宋時得戶937萬,也陡減26%,這還沒有包括此后元軍與南宋殘余勢力作戰3年的殺戮。這減少的上千萬戶,幾千萬人口固然有一些是逃亡了,但大部分還是死在蒙古騎兵的屠刀之下。
堅決不肯同化,試圖用治理草原大漠的方式來統治中國的蒙古貴族立刻就使宋朝社會向市場經濟資本主義邁進的步伐呷然而止。近百年后,雖然漢族起義者又奪回了國家政權,但朱元璋卻錯誤的吸取了王安石改革失敗的教訓,大開歷史的倒車,將中國社會重新送回到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之中去,這一情況一直持續到英國人的戰艦開進珠江口。
當然,如果宋元戰爭是另一個結局的話,中國是不是就真的能發展到資本主義,誰也不敢斷言。就像沒有人知道薩拉米海戰如果波斯人勝利會怎么樣,勒潘多海戰如果土耳其人勝利會怎么樣一樣,也沒有人知道崖山海戰宋人勝利會怎么樣。但是,我們知道的是:宋朝時的中國社會是中國幾千年封建史中最繁榮,發達,最有希望的一段,我們想要擺脫“寄托”的困擾,讓傳說中的中文托福成為現實的唯一的希望就在那里。然而,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這希望早就隨著那輪血紅的殘陽一起隕落到崖山背后去了。所以在這里空發感慨也沒有什么用,充其量也就是增加一點大家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真正想做點什么有用的東西的話,還是讓我們奮發努力,爭取讓百年之后的后人不要再發這樣的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