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語與常識兩大模塊,往往緊密聯系,密不可分。以下所列舉的許多言語題目中就帶有很多的常識考點,并且都涉及儒家思想,下面提供一種言語與常識相結合講解的思路,幫助考生高效復習:既可以復習言語題目,又復習了常識方面有關儒家思想的考點。以下我們就一起看這些例子:
【例1】在古典傳統里,和諧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諧的一個條件是對于多樣性的認同。中國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對于和諧的經典的認識與體現。中國古代的音樂藝術很發達,特別是一些中國樂器,像鐘、罄、瑟等各種完全不同的樂器按照一定的韻律奏出動聽的音樂,但如果只有一種樂器就會非常單調。
對這段文字概括最準確的是( )
A.和諧觀念源于中國古代音樂
B.差異是和諧的一個必要條件
C.中國人很早就產生了和諧觀念
D.音樂是對和諧的經典認識與體現
本章孔子講君子、小人的不同的處世之道。“君子和而不同”,是指君子能夠同周圍的人的意見和諧一致,但這種和諧一致并非與別人的意見簡單的機械的等同,更不是與別人茍同。這里面當然表現出一定的獨立自主性。至于“小人同而不和”則是指小人雖在一些問題上與別人的看法、意見一致,但是卻很難與周圍的人和諧相處。
【例2】孔子嘗曰:“未知生,焉知死?”生與死自孔子時起便是中國人始終關注的問題,并得到各種回答,尤其在漢代,人們以空前的熱情討論這兩個問題,不僅是出于學者的學術興趣,亦出于普通民眾生存的需要。然而,正如孔子所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對生的問題的關注似乎遠勝于對死的問題的追問。有時候人們確實覺得后者更重要,但這并非由于死本身,而是因為人們最終分析認為,死是生的延續。
這段文字的核心觀點是( )。
A.孔子關于生死的看法對中國人產生深遠影響
B.生與死是中國思想史上長期受到關注的問題
C.中國人對生與死的問題的討論實際以生為旨歸
D.對生死問題的不同答案源自討論者的不同觀念
孔子的人生哲學是現實主義的,他要求門弟子對現實的人生世相采取實用理性的態度。儒家只重視今生今世,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成為高尚的君子。對于死,則表現為大大方方處之坦然,認為只有立足于人生,才能參悟死亡的真諦。由此可見,孔子對于鬼神的存在上,是采取一種兩可的態度,不議論鬼神,卻又不否定鬼神的存在。
【例3】盡管新儒家學者無一例外地夸大了儒家哲學的精神義理在現代社會中可能發生的作用和影響,因而是需要否定和批判的;但此種影響的實際存在倒確實是毋庸置疑的。
這段話中的“此種影響”是指( )。
A.儒家哲學的精神義理可能對社會發生的影響
B.對儒家哲學作用的夸大所造成的影響
C.新儒家學者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D.儒家哲學在過去發生過的實際影響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錢穆;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余英時等。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
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話題是言語類型題目中經常涉及的。在平常的復習中應該重視對于這類題型的把握,熟悉儒家的一些基本思想,既方便解題,又可以穿插一些常識的知識點,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