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編公共基礎知識科學發展觀試題
第一部分:單項選擇題(50 題)
1、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B)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B、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
C、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綱領D、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形勢
2、黨的十七大,是我們黨在(A)關鍵階段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代表大會。
A、改革發展 B、改革調整 C、開放鞏固 D、改革開放
3、(A)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旗幟。
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B、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C、中國現代化 D、社會主義
4、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堅持把(A)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A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B改善民生 C以人的發展為中心 D以經濟建設和人全面發展為中心
5、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做到(C )。
A、權為民所用、心為民所系、利為民所享 B、權為民所享、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C、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D、權為民所享、心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6、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A )。
A、密切聯系群眾 B、理論聯系實際 C、獨立自主 D、實事求是
7、提高中國共產黨的執政能力,首先是要提高(A )。
A、拒腐防變的能力 B、抵御風險的能力 C、領導發展的能力 D、應對危機的能力
8、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過去五年,農村綜合改革逐步深化,(D )政策不斷加強。
A、愛農支農 B、支農愛農 C、愛農惠農 D、支農惠農
9、過去五年,市場體系不斷健全,宏觀調控繼續改善,政府職能加快轉變,進出口總額大幅增長,實施(A )戰略邁出堅實步伐,開放型經濟進入新階段。
A、“ 走出去” B、“ 推出去” C、“ 引進來” D、“ 邁出去”
10、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C )。
A、奠定了主權國家的基礎 B、提供了前提條件
C、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D、提供了物質基礎
11、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各項外交工作積極開展,同各國的交流合作廣泛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B )作用。
A、引導性 B、建設性 C、指導性 D、領導性
12、十六大以來,我們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
變化,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發揚(D )、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
A、勇往直前 B、艱苦奮斗 C、與時俱進 D、求真務實
1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B )。
A、改革開放 B、快速發展 C、與時俱進 D、社會和諧
14、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 C)。
A、改革開放 B、快速發展 C、與時俱進 D、和諧社會
15、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 B )。
A、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
B、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D、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
1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 A )。
A、最新成果 B、最新運用 C、最新理論 D、最新思想
1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A )。
A、思想基礎 B、理論基礎 C、政治基礎 D、政治保障
18、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我國未來的三大歷史任務是(A )。
A、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B、加強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
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黨的建設、經濟建設
D、繼續新型工業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9、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把提高(B )
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
A、推動事業發展的開拓創新能力 B、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
C、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能力 D、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
20、1982 年9 月,黨的十二大召開,第一次提出了( A )嶄新的命題。
A、“ 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B、“ 堅持四項基本原則”C、“ 發展是硬道理” D、“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B )的新機遇新挑戰。
A、經濟國際化 B、經濟全球化 C、貿易全球化 D、貿易全球化
22、黨的十七大報告將過去的“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擴展為“工業化、(B )、
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
A、科學化 B、信息化 C、規范化 D、集約化
2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B )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A、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B、社會公平正義 C、民主法治 D、誠信友愛
24、又好又快發展是(A)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A、科學發展觀 B、可持續發展觀 C、八個統籌 D、以人為本
25、 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保障發展的(A ),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兩極分化。
A、普惠性 B、協調性 C、效益性 D、均衡性
26、 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發展的(C ),低投入、高產出。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
效益相統一,防止增長代價過大。
A、普惠性 B、協調性 C、效益性 D、均衡性
27、以人為本中的“人”是指(C )。
A、全體黨員 B、統治階級集團 C、最廣大人民群眾 D、工人階級
28、應當怎樣認識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之間的辨證關系?(A )。
A、生產發展是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生活富裕是生產發展的結果,生態良好決定著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續程度
B、生態良好是基礎,只有生態良好了,才可能有生產發展和生活富裕
C、生活富裕是基礎,生產發展和生態良好是目的
D、由于我國經濟增長的資源代價過大,國家應當把主要精力從發展生產轉移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護生態環境上來
29、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繼續深化改革開放,要堅持把( A )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
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A、改善人民生活 B、解決民生問題 C、提高人民生活 D、民生問題
30、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 GDP 作為衡量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追求政績,一些地方上馬了大量的“形象工程”, 低水平重復建設更是屢見不鮮,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嚴重。這種現象(B )。
A、忽視了科學技術的關鍵作用 B、是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的體現
C、表明宏觀調控具有缺陷 D、依靠市場調節可以克服
3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觀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B )
A、行動指南 B、重大戰略思想 C、重大指導方針 D、必然要求
32、經濟發展必須在優化結構、提高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調整經濟結構,實現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的統一,其實質是(B )。
A、貫徹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 B、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C、效益是企業的生命,必須著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D、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33、統籌兼顧的基本內涵是(C )。
A、既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又堅持改革開放和四項基本原則
B、既堅持建設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又要建設高度發達的精神文明
C、既要總攬全局、統籌規劃,又要抓住牽動全局的主要工作、事關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
著力推進、重點突破D、既要發展,又要解決人民的利益問題
34、溫家寶總理在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現東中西互動,優勢互補,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也就是要(B )。
A、統籌城鄉發展 B、統籌區域發展 C、統籌經濟社會發展 D、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35、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走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按照(B )的原則,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A、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
B、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帶小
C、統籌城鄉、布局合理、節約土地、以大帶小
D、統籌城鄉、功能完善、以大帶小
36、目前,我國能源利用效率僅為 33%,比發達國家落后 20 年,相差 10 個百分點。2004年中國 GDP 占世界的4%,卻消耗了世界 1/4 以上的鋼產量,30%的煤和 50%的水泥,同時帶來了大氣、水土、植被、土壤的破壞和污染的嚴重后果。上述事實說明我國(D )。
A、市場經濟發展不完善B、市場監管體制還不完善
C、生產力較為落后D、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粗放型增長方式實現的
37、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系,按照(B )
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B、依法自愿有償C、尊重農民意愿D、公平合理合法
38、一些地方“圈地”搞開發,從局部看,減少一小片耕地,似乎并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但從全局看,如果每個地方都如此蠶食耕地,中國 13 億人的吃飯問題就成了天大的問題。上述事實給我們的哲學啟示是必須(A )。
A、正確把握因果聯系,提高實踐活動的自覺性和預見性B、承認矛盾的客觀性
C、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揮D、提問題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39、與循環經濟不同的是,以往我們是“以資源換增長”,這種做法(C )。
A、否認了世界的物質性 B、忽視了意識的能動作用
C、違背了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 D、割裂了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40、把握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要求決策者(A )。
A、考慮并滿足最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認真考慮和兼顧不同階層、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
B、大力發展生產力,為利益的實現奠定物質基礎
C、努力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D、首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
41、考慮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要求我們(A )。
A、樹立世界眼光,加強戰略思維,善于從國際形勢發展變化中把握發展機遇、應對風險挑戰,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B、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不必考慮外部的風險和挑戰
C、把從戰略高度運籌大國關系作為外交政策的基石
D、學習國際社會先進的發展理念
42、推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方法,就是要(B )。
A、把環境效益置于評價體系的首位
B、充分考慮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
C、在我國杜絕污染企業的生存和發展D、取消GDP
43、在全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是黨的十七大作出的戰略決策,是用(B)
武裝全黨的重大舉措。
A、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B、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44、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B)。
A、摒棄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形成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正確路線
B、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C、加快推進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45、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繼續推進黨的建設的偉大工程,要以(C)
為主線。
A、作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建設 B、理論建設和制度建設C、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
46、當前我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B)。
A、合理利用社會資源,避免資源浪費
B、節約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C、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47、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堅持(A)有機統一。
A、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
B、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民主黨派參政議政
48、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是(B)。
A、統籌城鄉發展B、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C、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
49、我們所提倡的以人為本,主張(A)。
A、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B、人是發展的根本動力;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C、人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50、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我們要用全面的、實踐的、群眾的觀點看待政績,追求政績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是(A)。
A、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B、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C、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部分:填空題(50 題)
1、首次以中央決定的形式闡明科學發展觀的概念及其內涵是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
2、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
3、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
4、科學發展觀,是(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來的。
5、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
6、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是(改善人民生活)。
7、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級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8、鄧小平提出的三個“有利于”標準具有內在聯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發展生產力)。
9、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生態環境)的關系。
10、我黨提出“立黨為公”中的“公”的意思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1、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兩番。
12、作為黨的生命,對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促進作用的是(黨內民主)。
13、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是(改善民生)。
14、科教興國戰略形成的理論依據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15、當前我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使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1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建設和諧文化的根本。
17、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這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條基本經驗。
18、國家競爭力的核心是(自主創新能力)。
19、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體現了歷史唯物主義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主體)的觀點。
20、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21、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核心是(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22、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23、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發展為主題。
24、(經濟發展)是政治文明、文化繁榮、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25、又好又快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是在經濟工作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26、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保障發展的(普惠)性,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兩級分化。
27、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發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產出,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防止增長代價過大。
28、“ 以人為本”中的“本”的意思是(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9、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30、堅持(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的具體體現和最終目的。
31、堅持發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億萬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32、衡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根本標志是(人的發展狀態)。
33、人 的全面發展的內函包括( 全面滿足人的需求、全 面提高人的素質、全 面發揮人的才能)。
34、以人為本的完整內容包括(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一切歸人民共享)。
35、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
36、科學發展觀所要求的全面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37、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的重點是(增強誠信意識)。
38、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39、科學發展觀的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40、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首先就是要遵循(自然規律)。
41、(1982)年 9 月,鄧小平首次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
42、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核心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43、加強黨的建設,必須放在首位的是(思想建設)。
44、(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45、(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46、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是(民生問題)。
47、(努力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48、實現社會和諧,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位置。
49、創新社會理念和管理方式要堅持(以人為本)。
50、社會和諧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價值取向)方面的根本要求。
第三部分:判斷題(30 題)
1、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理論聯系實際。 (錯)
2、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對)
3、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 (對)
4、黨的執政能力建設關系黨的建設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必須把提高領導水平和執行能力作為各級領導班子建設的核心內容抓緊抓好。??? (錯)
5、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 (對)
6、以改革創新精神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必須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 (對)
7、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精神文明建設的關系。 (錯)
8、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保障發展的效益性,堅持以人為本,使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
防止收入分配差距過大,出現兩極分化。 (錯)
9、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發展的效益性,低投入、高產出。實現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防止增長代價過大。 (對)
10、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和諧型社會。 (錯)
1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 (對)
12、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改革創新是內在統一的。 (錯)
1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完善決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統,增強決策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制 定與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原則上要公開聽取意見。(對)
14、科學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錯)
15、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對)
16、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黨的基本路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障 (錯)
17、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錯)
18、又好又快發展,就是要實現發展的協調性,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防止發展不能永續。 (對)
19、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 (對)
20、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我們黨召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 (錯)
21、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建立。 (錯)
22、黨的十七大報告在總結過去五年工作中提到:文化建設開創新局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扎實推進。 (對)
23、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過去五年,各 級各類教育迅速發展,農 村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對
24、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必須大力發展(勞動)粗放型產業。 (錯)
25. 關于發展的本質、目的、內涵和要求的總體看法和根本觀點是發展戰略。 (錯)
26. 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戰略 (錯)
27. 科學發展觀的實質是要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地發展 (對)
28. 十六屆三中全會指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核心土地家庭承包經營 (對)
29.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的要樹立科學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 (錯)
30.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的主要內涵是促進和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協
調、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 (對)
四部分:簡答題(30 題)
1. 十六間四中全會上講的“兩個趨向”是指那兩個趨向?
答:即在工業化初期,農業支持工業,是一個普遍的趨向;在工業化達到相當程度后,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也是一個普遍的趨向。
2. 科學發展觀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五個統籌包括那些內容呢?
答: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
3.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重要保證。當前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呢?
答: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消除影響科學發展的體制障礙。
4. 對黨的最根本考驗是什么?
答:能不能始終帶領人民走在時代前列,能不能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能不能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
5.“八榮八恥”的內容?
答: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5. 中國共產黨在這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
答: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
6. 科學發展觀的重大意義?
答:(1)是對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關于發展的重要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2)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
(3)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
相承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
(4)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
(5)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7.黨的四項基本原則?
答: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必須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必須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8、樹立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間關系
答: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是相輔相成的。物質文明建設是基礎,但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也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搞不好,物質文明建設最終也很難搞好。
9、為什么要把全面協調可持續作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來強調?
答:一方面,進過長期發展,我們積累了較為雄厚的物質技術條件,可以在推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上有更大作為另一方面,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不適應等問題的存在。
10、五個統籌
答: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緊急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要求
12、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
答: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
1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哪里?
答:農村。加速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過大內需和促進國名經濟持續發展。
28、如何用歷史的辯證的觀點認識和處理地區差距問題?
答:一 要看到各個地區發展不平衡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現象。
二 要高度重視和采取有效措施正確解決地區差距問題。
三 解決地區差距問題需要一個過程,應該把縮小地區差距作為一條長期堅持的重要方
針。
29、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
答: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
30、為何要確立“以共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
答:第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第二、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需 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第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