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政院公考歡迎您的訪問!
        地市導航: 蕪湖 合肥 蚌埠 阜陽 安慶 淮北 宿州 淮南 滁州 六安 銅陵 馬鞍山 宣城 黃山 池州 亳州

        最新資訊

        時事政治

        資料下載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料專區 > 公共基礎知識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考點精講

        【考試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理論體系要求掌握的內容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從歷年真題來看每年的分值在2分左右。該部分內容與時事政治聯系較為緊密,特別是黨的最新的路線方針政策,考點以識記為主。

         

        【考點精講】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1、鄧小平理論

         

        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兩次歷史性飛躍。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基礎和社會歷史條件。鄧小平理論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黨的十二大鄧小平首次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命題;

         

        黨的十三大標志著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本形成;

         

        黨的十五大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進黨章。

         

        2、“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①“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

         

        當代世界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社會主義興衰成敗的歷史經驗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歷史依據。國情與黨情的新變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現實依據。

         

        ②“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學內涵

         

        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個代表”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先進生產力是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礎條件。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的創造主體,也是實現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斷發展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歸根到底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關鍵在堅持與時俱進,核心在堅持黨的先進性,本質在堅持執政為民。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意義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科學體系。“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繼承和發展,是面向21 世紀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根本指針,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

         

        3、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的內涵和實踐要求。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體制保障。科學發展觀提出的根本依據、現實基礎和重要借鑒。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科學發展觀是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脈相隨又與時俱進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

         

        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1、黨的思想路線的重新確立和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這一思想路線有力地推動和保證了撥亂反正與全面改革的進行。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貫穿于鄧小平理論形成和發展的全過程。黨的思想路線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是我們堅持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2、實事求是地思想路線

         

        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解放思想與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弘揚與時俱進精神,推進理論創新。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

         

        三、社會主義的本質和根本任務

         

        1、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

         

        “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首要的基本理論問題。鄧小平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概括及其意義。

         

        2、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及確立這一任務的依據。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現階段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

         

        1、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和特征(指我國已經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但這種社會還處于初級階段)。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長期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重要意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的矛盾)。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內涵。四項基本原則和改革開放兩個基本點統一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動力,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基本目標和基本政策,四者有機統一,不可分割。

         

        4、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經驗

         

        黨領導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條經驗。

         

        五、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戰略

         

        1、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的目標和步驟

         

        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目標。 “三步走”的戰略步驟。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我國發展戰略的特點。

         

        2、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走新型工業化道路。鄧小平關于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戰略思想。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實現速度、結構、效益、質量的統一。

         

        3、實施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和人才強國戰略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教興國戰略的內涵。加快科學技術創新和跨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以及實施這一戰略的意義。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培養、吸引和用好各類人才。

         

        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基本內涵。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主要任務。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確立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的依據。全面認識公有制經濟的含義。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確立這一分配制度的依據。確立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原則。正確處理按勞分配為主體和實行多種分配方式的關系,鼓勵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注重社會公平,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

         

        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

         

        人民民主專政是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鞏固和完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堅持和完善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堅持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

         

        2、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緊迫性和長期性。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地統一起來。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權。

         

        3、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的涵義、內容和重要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一個長期過程。

         

        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戰略地位

         

        社會主義文化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重要表現。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戰略地位。正確認識和處理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相互關系。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和基本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任務。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社會主義教育科學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基本指導方針。

         

        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

         

        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科學內涵和重要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含義。

         

        和諧社會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諧音記法:民工有活定和諧)。 

         

        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思路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目標任務。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

         

        十、“一國兩制”和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1、“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祖國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形成和發展。

         

        2、“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實踐

         

        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重大意義。

         

        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和綱領(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于臺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臺獨”分裂的活動決不妥協)。

         

        十一、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

         

        1、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

         

        關于當今時代特征的科學判斷。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發展。

         

        2、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方針和首要任務。獨立自主是我國對外政策的根本原則。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我國同世界各國的關系。中國外交工作的立足點是加強和鞏固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與合作。

         

        3、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

         

        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要障礙。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動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中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在2005年9月聯合國成立60周年首腦會議上,胡錦濤主席發表題為《努力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講話,第一次系統闡述了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并發表以下幾點意見。第一,堅持多邊主義,實現共同安全。第二,堅持互利合作,實現共同繁榮。第三,堅持包容精神,共建和諧世界。第四,堅持積極穩妥方針,推進聯合國改革。)

         

        十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和領導核心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依靠力量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依靠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在社會變革中出現的社會各階層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

         

        中國共產黨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保證。

         

        3、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

         

        以改革創新精神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重要性。始終保持黨的先進性,不斷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礎,不斷提高黨的社會影響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和主要任務。

         

        附錄:

         

        黨的十七大專題

         

         

        1.大會的主題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2.十七大報告的新論斷

         

        對新時期(改革開放29年來)的論述: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

         

        (1)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①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系。

         

        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涵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是什么?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系。

         

        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演變過程。1982年黨的十二大首次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命題和任務,2002年黨的十六大將這一表述改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十七大將“建設”改為“發展”,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上,開始了新的偉大征程。

         

        解放思想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和國家到2020年的奮斗目標。

         

        ⑥改革開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中國人民富裕起來,振興偉大的中華民族;就是要推動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賦予社會主義新的生機活力,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在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中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保持和發展黨的先進性,確保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

         

        (2)關于科學發展觀

         

        ①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是什么?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發展,對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決定性意義。

         

        ②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什么?

         

        A.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黨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政治保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是我們黨、我們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生存發展的政治基石;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是我們黨、我們國家發展進步的活力源泉。要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同四項基本原則、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統一于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任何時候都決不能動搖。

         

        B.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科學發展和社會和諧是內在統一的。沒有科學發展就沒有社會和諧,沒有社會和諧也難以實現科學發展(兩者的關系是什么?)。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任務。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構建和諧社會的原則是什么?),著力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為發展提供良好社會環境。

         

        C.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通過改革開放,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動力和體制保障。要堅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為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的結合點,使改革始終得到人民擁護和支持。

         

        D.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黨的建設為科學發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組織保障。

         

        (3)關于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

         

        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兩番。

         

         

        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權益和社會公平正義。

         

        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新)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

         

        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新)。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絕對貧困現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健全。

         

        建設生態文明(新)

         

        (4)關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布局和一系列重大戰略部署

         

        ①關于經濟建設

         

        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關鍵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作為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

         

        在縮小區域發展差距方面,提出“必須注重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引導生產要素跨區域合理流動”的新思路。同時,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首次在黨代會報告中提出“優化國土開發格局”的新要求。

         

        在繼續重申“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的同時,首次在黨代會的報告中提出“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

         

        在對外開放方面,提出完善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

         

        ②關于政治建設

         

        在黨代會的報告中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的重要論斷。這是對鄧小平“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重要論斷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黨的十六大提出的“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重要論斷的延伸和拓展。

         

        明確提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方向、根本和目標。指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首次明確提出“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建議,把這作為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一項重要舉措之一。

         

        在黨代會的報告中首次明確提出“人民當家作主最有效、最廣泛的途徑”,即: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實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對干部實行民主監督。報告強調必須把這“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

         

        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行政機構“大部門體制”問題。要求抓緊制定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健全部門間協調配合機制。

         

        首次提出要“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這作為“確保權力正確行使”的前提和條件,并提出“要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建立健全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③關于文化建設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使用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提法。鮮明提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略任務和根本要求。

         

        首次使用“文化軟實力”的概念。報告提出,要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

         

        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使用了“思想庫”一詞。提出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界為黨和人民事業發揮思想庫作用,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和優秀人才走向世界。

         

        首次提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問題。報告倡導大力推進理論創新,不斷賦予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鮮明的實踐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并決定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提出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

         

        ④關于社會建設

         

        就業是民生之本。明確把“改善民生”作為社會建設的重點。提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改變十六大報告關于“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和“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提法,明確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組織”等概念首次納入黨代會報告之中。提出要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重視社會組織建設和管理,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等等。

         

        ⑤其他方面

         

        “一個中國”原則的新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盡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中國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家園,兩岸同胞理應攜手維護好、建設好我們的共同家園。臺灣任何政黨,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我們都愿意同他們交流對話、協商談判,什么問題都可以談。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兩岸“達成和平協議”的建議。報告鄭重呼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新局面。

         

        十三億大陸同胞和兩千三百萬臺灣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

         

        在國際關系中弘揚民主、和睦、協作、共贏精神。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共同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上相互合作、優勢互補,共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均衡、普惠、共贏方向發展;文化上相互借鑒、求同存異,尊重世界多樣性,共同促進人類文明繁榮進步;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強合作,堅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戰爭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共同維護世界和平穩定;環保上相互幫助、協力推進,共同呵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5)關于黨的建設

         

        提出了新世紀新階段黨的建設的總體目標,即:要“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制為重點加強制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斗、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思想理論建設是黨的根本建設,黨的理論創新引領各方面創新。

         

        選擇一些縣(市、區)試行黨代表大會常任制。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增進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尊重黨員主體地位”,“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實行黨的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等等。

         

        在黨代會報告中首次提出“推行地方黨委討論決定重大問題和任用重要干部票決制。”

         

        鮮明提出“把反腐倡廉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出:堅持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懲防并舉、注重預防的方針,扎實推進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在堅決懲治腐敗的同時,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預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拓展從源頭上防治腐敗工作領域。并且首次把“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寫入黨代會報告。

         

         

        【真題回顧】

         

        1、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和基本標志是( B )

         

        A、科技進步  B、安定有序  C、發展有序  D、競爭有序

         

        2、針對我國目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BCD  )

         

        A、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B、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C、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D、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3、關于人大代表選舉,黨的十七大報告建議逐步實行(D  )

         

        A、階層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B、行政區劃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C、職業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D、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

         

        4、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新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 B )

         

        A、快速發展  B、改革開放  C、與時俱進  D、社會和諧

         

        5、胡錦濤指出,馬克思主義政黨執政成功的前提條件是( A  )

         

        A.科學執政    B.民主執政   C.依法執政    D.以德執政

         

        報名咨詢:
        1、咨詢電話:0553-3847100 18955395110 18955324110
        2、權威網站:安師大政院公考網 www.uavnantdjappp.com
        3、報名地址:
        花津校區: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新校區
        匯金校區:蕪湖市匯金廣場A座2309-2307
        上一篇:精編公共基礎知識科學發展觀試題 下一篇:2014年安徽省事業單位公共基礎訓練題目二
        皖ICP備14014304號-2皖公網安備34020302000199號
        div>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aⅤ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_av在线不卡网站无码18禁
          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亚洲愉拍国产自免费 | 亚洲人成网线在线播放 | 在线观看免费h视频网站 | 亚洲无线码在线 | 午夜亚洲第一区 | 亚洲精品成a人片在线观看 尹人久久久香蕉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