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讀圖四環節二:析圖
2.析圖
所謂析圖,就是對圖展開積極的思維活動(包括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通過思維達到準確理解圖的內涵的目的。如若說看圖是為了解決“有什么”、“怎么樣”的問題的活,那末析圖是為了說明“為什么”的問題。
(1)一般有這樣兩類問題,一類是通過同類地理事物的比較,引導學生分析其原理,比如歐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較廣,北美洲這種氣候分布面積小并呈狹長條帶狀,這是什么原因呢?另一類是針對普遍規律中的特殊現象,分析其原因,比如,在“世界自然帶”圖上可以看到赤道經過的地方大多是熱帶雨林,為什么東非卻出現草原甚至荒漠?這樣的問題提得越多,學生思維越活躍,析圖越深刻。
(2)析圖要深刻理解與運用基本原理,有些學生在復習時習慣于死記圖中內容,不重視地理基本原理,結果“事過境遷”,一旦遇到一些源于課本插圖又稍有變化的讀圖分析就不知所措。因此,應注意對圖進行剖析,把其中蘊含的基本原理吃透,并研究可能出現的變式。這樣就能以不變(基本原理)應萬變(圖型)。比如在圖上對亞洲的西南季風形成的原理剖析透徹了,那末很自然對澳大利亞的西北季風的形成也能作出正確解釋。
(3)析圖要注意前后知識的相互聯系。在分析初中地理的插圖時,若圖中內容與高中地理知識有關,應該用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論“統帥”初中地理知識。如“澳大利亞”一節中的“自流井成因”的示意圖,與高中地理承壓水的知識是緊密聯系的。在分析高中地理插圖時,若圖中內容與初中地理知識有關,應將初中地理知識作為深刻理解高中地理知識的基礎。如高中地理第二章在闡述地面狀況對氣流影響時,設置了一幅“迎風坡和背風坡對氣流影響示意圖”,分析時可聯系初中區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臺灣東北部山地的迎風坡、馬達加斯加島東部山地的迎風坡等等。
這樣多方位的聯系分析,能夠使學生瞻前顧后,開闊思路,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因而,引導學生將散落在若干章節中的相關插圖集中起來,把圖和與圖有關的知識靈活地組合在一起,是很有效的讀圖方法。
(4)析圖要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在析圖過程中,要切忌用片面的、絕對的、靜止的思維方法分析問題,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規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忽視個別現象與特殊規律。比如,澳大利亞西部的氣候類型“譜”不同于其他大陸,在熱帶沙漠氣候的南北兩側均為熱帶草原氣候,整個澳大利亞的氣候類型呈半環狀分布,如果學生把一般的氣候分布規律推廣、套用到澳大利亞,就會發生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