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單元 復雜多變的當代世界
二戰后國際關系格局的變化:
二戰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歐日本崛起、第三世界興起、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沖擊兩極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極化------90年代,兩極格局瓦解,多極化趨勢加強
一、了解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認識美蘇“冷戰”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發展的影響。
1、二戰后美蘇“冷戰”對抗的原因
(1)國家利益的不同(根本原因);(2)意識形態的不同;
2、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①杜魯門主義(內容:反蘇反共)出臺,標志著“冷戰”的正式開始;
②1948年,柏林危機成為美蘇“冷戰”的第一高潮。
(2)經濟上:①馬歇爾計劃(又叫“歐洲復興計劃”)出籠,是“杜魯門主義”的一次大規模運用。通過援助西歐恢復經濟,增強西歐遏制蘇聯的力量,同時加強美國對西歐的控制。
②蘇聯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進行反擊。
(3)軍事上:①北約的建立:為了遏制蘇聯,加強對西歐的控制,1949年,美、英等12國簽訂了《北大西洋公約》。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北約。
②華約的建立:為了對抗北約,1955年,蘇、波、捷、羅等八國簽訂了《華沙條約》,標志著美蘇兩極格局的正式形成。
3、“冷戰”的影響
(1)造成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的局面,世界被分裂成兩部分;
(2)使世界處于毀滅性的核武器威脅之下,又避免了近半個世紀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
(3)為爭奪勢力范圍,兩國肆意踐踏國際法,干涉別國內政,甚至大舉用兵,嚴重破壞了世界和平。
二、簡述歐洲共同體的形成、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中國的振興以及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了解世界多極化趨勢在曲折中發展。
1、歐洲共同體的形成
(1)背景:①二戰后,西歐各國國際地位下降,不得不依附于美國來恢復經濟、對抗蘇聯;②20世紀50年代,西歐各國生產力較快發展,要求擺脫美國控制;
③西歐各國只有聯合起來,才有可能保障自身的安全與發展。
④歐洲有著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心理認同感
(2)經過:①1952年,歐洲煤鋼共同體成立;
②1958年歐洲經濟共同體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成立;
③1967年,上述三個組織有合并成為歐洲共同體。
(3)影響:①促進了西歐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實力的增強;
②西歐經濟上成為美國的競爭對手,政治上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使美國霸權地位削弱。
③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格局,沖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2、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大國
(1)原因:①美國的扶植;②重視科技與教育;③制定經濟計劃,利用國家政權大力推動經濟的發展;④戰后民主化改革
(2)表現:1956---1972年,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
(3)影響:①改變了向美國一邊倒的政策,實行以日美關系為軸心的全方位外交;
②形成了美、日、西歐三足鼎立的世界經濟格局,沖擊著兩極格局,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發展趨勢。
3、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1)興起:1961年,第一次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會議在南斯拉夫首都貝爾格萊德舉行,通過了《不結盟國家和政府首腦宣言》,確立了獨立、自主、不結盟、非集團的基本原則和宗旨,標志著不結盟運動的正式誕生。
(2)意義:標志著第三世界國家以獨立的力量登上了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改變由美蘇和西方國家決定世界事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