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一、新航路的開辟、殖民擴張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一)、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現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
1、新航路開辟的背景:
⑴原因:①經濟根源 (根本原因) :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②社會根源:歐洲人對黃金和香料的追求;
③商業危機:(直接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占領傳統商路,使東西方商路受阻;
④宗教根源:基督教會要傳播基督教;
⑵可能性(條件):西歐生產力的發展、航海技術的提高、造船技術的發展;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新航路開辟的經過:
航海家 | 支持國 | 時間 | 成就 |
迪亞士 | 葡萄牙 | 1487 | 到達非洲最南端好望角 |
哥倫布 | 西班牙 | 1492 | 橫渡大西洋,到達美洲大陸 |
達?伽馬 | 葡萄牙 | 1497 | 開辟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路 |
麥哲倫 | 西班牙 | 1519--1522 | 歐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歐洲(環球航行) |
3、新航路開辟的影響
⑴對世界市場形成意義:新航路開辟后,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歐洲、亞洲、非洲、美洲之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世界市場開始
⑵對歐洲:歐洲的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原來的地中海地區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⑶對亞非美洲:美洲的傳統社會遭到滅頂之災;非洲成為獵獲黑人奴隸的場所;白銀大量地流入亞洲,刺激了亞洲經濟的發展;
⑷對世界: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
人類也由此從各民族分散孤立地發展開始走向整體世界。
(二)、列舉荷蘭、英國野蠻搶奪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場的史實,認識殖民擴張與掠奪是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世界市場的主要途徑。
1、荷蘭殖民擴張
⑴對外貿易發達。17世紀上半葉,荷蘭成為世界頭號貿易強國,有“海上馬車夫”之稱。
⑵組建壟斷性的貿易公司,參與殖民競爭。在亞洲-----摩鹿加群島、爪哇、臺灣,美洲------建“新荷蘭”(即新尼德蘭)
2、英國的殖民擴張
⑴手段:①海盜式劫掠;打敗西班牙的“無敵艦隊”。
②進行商業戰爭。
③組織壟斷性的貿易公司,拓展殖民地。(英屬東印度公司)
④進行殘酷的黑奴貿易。
⑵結果:18世紀下半葉成為最大殖民帝國
3、殖民擴張的影響:
(1)對世界:使得資本主義世界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擴大的途徑:殖民擴張,掠奪)
(2)對殖民國:為西歐國家提供了廣闊的商品市場和大量的資本原始積累,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3)對殖民地: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黑奴貿易:歐洲→非洲→美洲→歐洲)
(三)、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探討其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1、兩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
⑴第一次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的前提條件:
① 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是前提 ② 圈地運動造就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③ 奴隸貿易和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積累了大量資本
④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
⑤海外市場的不斷擴大,工場手工業滿足不了日益擴大的市場需求----直接原因
⑵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 第一次工業革命 (英國:1765―1840年前后) | 第二次工業革命 (19世紀 |
主要成就 | 珍妮機(開始標志)、蒸汽機 | 電力使用、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 化工技術發展、鋼鐵工業的進步 |
象征 | 蒸汽機的發明 (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 | 電力的使用 (使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
出現的新交通工具 | 火車、汽船 | 飛機、汽車 |
出現的新能源 | 煤 | 電力、石油 |
出現的新工業部門 | 棉紡織業、機器制造業、 交通運輸業 | 電力工業、電氣產品制造業、 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
生產組織形式 | 工廠制 | 大企業(壟斷組織) |
科研與技術革新關系 | 未結合 | 真正結合 |
發生的國家 | 從英國向歐美國家擴展 | 多個國家同時并舉 |
⑶第二次工業革命最大特點:以科學理論為基礎,科學和技術緊密結合
2、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展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19世紀中后期)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⑴工業革命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更多的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使得世界貿易的范圍和規模迅速擴大,世界市場得到進一步發展
⑵國際分工日益明顯,國際間的人口、資金的流動和貿易更加擴大
⑶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需要更多的原料、市場,資本主義列強憑借日益強大的實力,對外侵略擴張。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建立起來。
⑷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為世界市場的發展提供了先進的物質條件
3、世界市場的形成
⑴、形成過程:① 15、16世紀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市場開始形成;
②18、19世紀中葉的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③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第二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⑵、途徑:國際貿易的發展、人口和資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擴張與掠奪――主要途徑)
⑶、影響:①促進了資本主義自身的發展②造成了亞、非、拉美的貧窮落后③進一步加強世界各國各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
二、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
(一)、簡述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和近代民族工業興起的史實,認識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
了解民國時期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主要史實,探討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鴉片戰爭后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
(1)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
(2)中國逐漸依附于世界資本主義體系,淪為列強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
2、洋務運動
(1)背景:①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統治出現危機。
②清政府內部洋務派的形成
(2)根本目的:維護清王朝統治
(3)時間19世紀60---90年代
(4)內容:
①前期興辦軍事工業:以“自強”為旗號
第一家----曾國藩創辦的安慶軍械所,標志著中國近代工業的起步。
規模最大--------李鴻章創辦的江南制造總局
②后期興辦民用工業:以“求富”為旗號
開平煤礦------第一個使用機械開采的煤礦;輪船招商局------標志著中國新式水運業的誕生
(5)評價:①沒有達到“自強”“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戰爭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②對我國早期現代化起推動作用
③在客觀上既刺激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又對外國經濟勢力擴張起了一定抵制作用.
補充:中國近代化
(1)在政治上,民主和法制逐漸取代封建專制獨裁;
(2)在經濟上,從生產方式來看,機器大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從性質上來看,商品市場經濟逐漸取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3)在思想文化上,近代的自然科學逐漸取代封建的思想文化。
其核心是政治民主化和經濟上的工業化。
在中國近代,近代化就是工業化和與工業化相伴隨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就是實現社會轉型,由封建社會轉變為近代社會。
3、民族工業的出現和發展:
階 段 | 時間 | 原因 | 表現 | 影響 |
產生 | 19世紀六七十年代 | 1、列強入侵瓦解自然經濟 2、外商企業豐厚利潤的刺激 3、洋務派的誘導 | 上海發昌機器廠; 廣東繼昌隆繅絲廠; 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 |
|
初步發展 | 甲午戰爭以后(19世紀末) | 1、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設立商部,獎勵工商 2、實業救國思潮推動 3、收回利權運動的推動 |
| 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
短暫春天 | 民國初期(一戰期間)(1912-1919) | 1、一戰期間列強放松了經濟侵略(最主要原因) 2、民國建立提高資產階級地位 3、政府實行有利于發展經濟政策,倡導使用國貨 4、群眾性的反帝愛國運動推動 | 紡織業、面粉業等輕工業發展較快; 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也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 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奠定了階級基礎。 |
曲折 發展 | 一戰后 | 1、抗戰爆發后,日本對淪陷區進行掠奪與控制。 2、三座大山的壓迫①封建主義的壓迫②一戰后,帝國主義卷土重來,利用跌價競爭等方法打擊民族工業③官僚資本實行“經濟統制”政策,對民族工業進行侵蝕、排擠和打擊 |
民族資本的萎縮 |
|
4、影響中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因素。
(1)不利因素:①誕生和發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束縛,是阻礙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②戰爭和革命不斷,政局長期動蕩。
(2)有利因素:①自然經濟的逐步解體;
②清末至民國政府鼓勵興辦實業;
③反帝愛國運動的推動;
④實業家自強不息的愛國精神。
(二)、探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資本主義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是一種新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
②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既有矛盾,又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勢力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獨立發展。
③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使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隊伍壯大,是維新變法運動和民主革命運動的重要經濟基礎;同時也促使中國無產階級隊伍不斷壯大,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三、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了解近代以來人們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變化的史實,探討影響其變化的因素。
1、變化
①服飾:長袍馬褂 與西服革履并行;中山裝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產物
②飲食:西餐館;煙酒茶等日常食品在近代發生嬗變:張裕葡萄釀酒公司首開使用新工藝技術
③住房: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
④習俗:“斷發易服”、不纏足運動;
社交禮儀----廢除跪拜、作揖等禮節,代之以握手、鞠躬 ;
“老爺”“大人”稱謂被“先生”“同志”被取代;
婚喪儀式由鋪張繁瑣愚昧走向簡潔文明。
閱讀報刊、看電影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2、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原因:
①、西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活習俗的影響;②、仁人志士的推動;
③、民主思潮的促進; ④、近代工商業的發展。
(二)、了解中國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認識其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1、交通
①鐵路: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唐山開平至胥各莊鐵路
②水運:1872年,輪船招商局成立,標志著新式水運業誕生。
③航空:馮如制造了中國第一架飛機。
2、通訊
①郵政:1896年,“大清郵政局”宣告成立,后設立郵傳部;
1913年北洋政府宣布裁撤全部驛站。1920年,中國首次參加萬國郵聯大會
②電報:1877年,福建巡撫在臺灣架設第一條電報線,成為中國自辦電報的開端。
3、近代以來交通、通訊工具的進步對人們社會生活的影響
①推動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②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社會生活。
(三)、以我國近現代報刊、影視和互聯網的逐漸普及為例,說明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給人們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變化
1、報刊:《申報》;維新派報----《中外紀聞》、《時務報》;同盟會機關報------《民報》
2、影視:中國人第一次嘗試自攝影片是《定軍山》,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