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政院公考歡迎您的訪問!
        地市導航: 蕪湖 合肥 蚌埠 阜陽 安慶 淮北 宿州 淮南 滁州 六安 銅陵 馬鞍山 宣城 黃山 池州 亳州

        最新資訊

        時事政治

        資料下載

        當前位置:首頁 > 資料專區 > 文綜

        歷史知識點復習(經濟史)三: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一、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

                 ② 具體原因:生產和銷售矛盾尖銳

        2、特點:① 影響范圍廣(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② 持續時間長(1929-1933)

                 ③ 破壞性嚴重

        3、影響:

        ⑴對國際局勢:各國紛轉嫁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⑵對國內局勢: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1、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⑵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2)復興工業――核心內容

        (3)調整農業政策

        (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3、特點:在未觸動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積極----直接影響:是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間接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

                深遠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時代

        消極----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人民資本主義”-----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

        (3)經營者革命------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4)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2、總體評價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調整

        (1)積極:50、60年代,發達國家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2)消極:由于沒有觸及資本主義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滯脹”

        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一)、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美、日等國武裝干涉;

        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⑵內容:農業---余糧征集制

                工業---工業國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

                社會勞動---強制勞動

        ⑶評價:①積極---在戰時特殊情況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戰后進一步加強,因蘇維埃共產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2、  新經濟政策

        ⑴背景:①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②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

        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⑵內容:農業---糧食稅

                工業---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商品流通---允許自由貿易

         ⑶意義:①表明蘇維埃共產黨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而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體制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

        2、表現: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1)積極影響: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極影響: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經驗教訓:①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②要從國情出發,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平衡發展。

        (三)、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⑴內容:農業領域自留地,開荒,種玉米;工業領域權力下放,承認企業和個人利益

        ⑵評價: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極---結果失敗---根本原因: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內容:工業領域運用價值規律;農業領域擴大農場自主權

        ⑵評價:結果失敗---根本原因: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根本性變革

        ⑴內容:經濟領域――進行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是獨立生產者,允許個體經濟政治體制改革

        ⑵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

         

        報名咨詢:
        1、咨詢電話:0553-3847100 18955395110 18955324110
        2、權威網站:安師大政院公考網 www.uavnantdjappp.com
        3、報名地址:
        花津校區:蕪湖市安徽師范大學新校區
        匯金校區:蕪湖市匯金廣場A座2309-2307
        上一篇:歷史知識點復習(經濟史)二:工業文明的崛起和對中國的沖擊 下一篇:歷史知識點復習(經濟史)四: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皖ICP備14014304號-2皖公網安備34020302000199號
        div> 成人黄色在线观看_国产成人aⅤ在线免费观看_亚洲Av无码Av日韩Av网站_av在线不卡网站无码18禁
          1. <i id="m9odk"><span id="m9odk"></span></i>
            1. <u id="m9odk"></u>

              亚洲综合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永久网站 | 亚洲欧洲一区二区三区 | 一本香蕉大道在中文热线播放 |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 | 视频激情欧美第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