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各國經濟體制的創新和調整
一、羅斯福新政與資本主義運行機制的調節
(一)、了解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特點和影響,認識羅斯福新政的歷史背景。
1、原因:①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
② 具體原因:生產和銷售矛盾尖銳
2、特點:① 影響范圍廣(從美國開始波及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影響所有經濟部門)
② 持續時間長(1929-1933)
③ 破壞性嚴重
3、影響:
⑴對國際局勢:各國紛轉嫁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進一步陷入混亂,國際關系日趨惡化。
⑵對國內局勢:使得人們對整個資本主義制度產生了懷疑,法西斯主義在一些國家開始泛濫,資產階級民主制度搖搖欲墜
(二)、列舉羅斯福新政的主要內容,認識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探討其在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機制形成中的作用。
1、羅斯福新政的背景:
⑴危機爆發后,當時美國政府基本延續傳統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機遲遲得不到解決。
⑵1933年,民主黨人富蘭克林?羅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國總統
2、羅斯福新政的內容
(1)整頓銀行與金融業
(2)復興工業――核心內容
(3)調整農業政策
(4)社會救濟與公共工程
3、特點:在未觸動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全面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
4、羅斯福新政的影響:
積極----直接影響:是美國逐漸從經濟危機的陰影中走出來
間接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美國法西斯勢力
深遠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時代
消極----不能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家為例,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進入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人民資本主義”-----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
(3)經營者革命------企業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由專門的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從事經營)
(4)西方福利國家在戰后得到發展-----普遍和比較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
2、總體評價戰后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調整
(1)積極:50、60年代,發達國家進入經濟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2)消極:由于沒有觸及資本主義制度,1973年以后,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滯脹”
二、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和教訓
(一)、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
1、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⑴背景:十月革命勝利后,英、法、美、日等國武裝干涉;
國內戰爭爆發,蘇俄面臨嚴峻的政治、經濟形勢
⑵內容:農業---余糧征集制
工業---工業國有化
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貿易,由國家集中分配
社會勞動---強制勞動
⑶評價:①積極---在戰時特殊情況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財力,保證了軍事上的勝利。
②消極---許多措施超出了戰時需要,戰后進一步加強,因蘇維埃共產黨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經濟形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弊端日益顯現,引起人民不滿。
2、 新經濟政策
⑴背景:①國內戰爭勝利后,蘇維埃亟需恢復遭到戰爭破壞的經濟,
②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不滿與日俱增,頻繁發生暴動。
國家也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
⑵內容:農業---糧食稅
工業---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經營經營的企業,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恢復私人小企業。
商品流通---允許自由貿易
⑶意義:①表明蘇維埃共產黨放棄了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和實踐,而探索出了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逐步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道路。
②恢復了國民經濟,鞏固了蘇維埃政權;
(二)、列舉“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
1、斯大林體制確立:20世紀30年代中期
2、表現:單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計劃經濟;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
3、評價
(1)積極影響: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1940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2)消極影響:①片面發展重工業,使農業和輕工業長期處于落后狀態;
②由于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③國家為了積累資金,從農民身上拿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④長期僵化的執行計劃指令,壓抑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越來越阻礙蘇聯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4、經驗教訓:①制定政策時一定要堅持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原則;
②要從國情出發,農、輕、重按適當比例平衡發展。
(三)、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1、赫魯曉夫改革
⑴內容:農業領域自留地,開荒,種玉米;工業領域權力下放,承認企業和個人利益
⑵評價:積極---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消極---結果失敗---根本原因:局部調整,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⑴內容:工業領域運用價值規律;農業領域擴大農場自主權
⑵評價:結果失敗---根本原因:沒有改變計劃經濟體制
3、戈爾巴喬夫改革根本性變革
⑴內容:經濟領域――進行根本性變革,承認企業是獨立生產者,允許個體經濟政治體制改革
⑵結果:1991年,蘇聯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