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單元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發展
建國后,兩大任務: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社會主義
按階段劃分:過渡時期(1949―1956年);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
一 、概述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
實踐:
1、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基本確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經濟調整,經濟形勢好轉
⑵、1953年過渡時期總路線提出“一化三改”,即實現工業化,把生產資料私有制改為公有制。
⑶、1953年開始實施“一五”計劃,
1957年“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社會主義工業化起步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
2、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確決策:
①大會指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基本建立;
②中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先進的生產關系同落后生產力之間的矛盾;
③指出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把中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⑵失誤-----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
58年“大躍進”運動(以大煉鋼鐵為中心)、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領導人片面追求經濟建設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③危害: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嚴重破壞生態環境;挫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1959―1961年三年經濟困難
⑶糾“左”調整:提出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3、“文革”時期(1966-1976)
“左”傾錯誤惡性膨脹,嚴重干擾和破壞了國民經濟建設。國民經濟損失慘重。
教訓:①必須充分認識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據此制定方針政策。
② 必須堅持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
③ 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觀能動性;
④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應該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能“以階級斗爭為綱”;
⑤ 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集體領導的原則,防止個人崇拜。
二、了解十一屆三中全會有關改革開放決策的內容,認識其對我國開創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的歷史意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背景:
① 粉碎“四人幫”,“文革”結束
②當時中央主要領導仍然堅持“兩個凡是”,引起全國不滿
③ 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打破了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
2、決策:① 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②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
3、意義:開創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三、簡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國有企業改革主要內容,認識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概念: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把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
②步驟:安徽、四川率先實行
③作用:農民獲得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業生產發展。
2、國有企業改革
①中心環節:增強企業活力
②目標――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③結果:增強了企業的活力,形成了一批有實力和活力的大企業集團使國有資產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發展
3、改革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改革促進社會發展,隨社會發展不斷深化改革
四、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意義。
1、過程: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2、意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并逐步完善;經濟穩定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五、概述我國創辦經濟特區、興辦經濟技術開發區、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和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史實,分析我國對外開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點。
1史實:① 1980年起我國建立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5個經濟特區;
② 1984年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③后又把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南三角區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④ 1990年中央作出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成為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標志
2、特點:我國已經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