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一)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簡要說明科技進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
1、重大成就如下:
時間 | 重大成就 | 作用與意義 |
1964年 |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我國由此跨入和國家行列 |
1966年 | 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 | 我國有了用于施展的戰略核導彈 |
1967年 | 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
|
1970、4 |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 1 號”發射成功 |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
1973年 | 袁隆平 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南優2號” | 世界上首次育成雜交水稻,被稱為“東方魔稻”“第二次綠色革命” |
1975年 | 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 | 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
1983年 | 銀河-Ⅰ型計算機誕生 | 中國第一臺運算速度每秒億次的巨型計算機 |
1997年 | 每秒運算130億次的銀河-Ⅲ巨型計算機 | 標志著我國高性能巨型計算機取得新突破 |
2003 10、15 | 自行研制的“神舟” 五號載人宇宙飛船反射成功 | 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2、科技進步在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作用
A、兩彈一星打破了美蘇對中國的核壟斷和核威脅,展示了自己的實力,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為我國現代化建設創造安定的環境;
B、雜交水稻的發明不僅解決了中國人民的溫飽問題,也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提供了戰略思路
C、載人航天工程成為高新技術及相關領域發展的強大動力,將為中國帶來上千億元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二)知道我國的“雙百方針”,認識“十年動亂”對文化藝術的摧殘,概述改革開放后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
1、“雙百”方針
(1)提出: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
(2)內容和意義:“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的不同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半p百”方針符合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技術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技興旺的方針。
2.“雙百”方針遭遇曲折:①1957年反右斗爭擴大化。“雙百”方針的貫徹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表現在:觀點的錯判和 對知識分子的錯誤批判;
②“文革”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對“雙百”的竄改和歪曲,使文藝界出現“百花凋零”的局面,而且科學研究幾乎停止
3.文學藝術的春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雙百”方針恢復為中國科學文化事業的指導方針
(2)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文藝為人民服務,堅持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文學藝術和科學研究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3)文學上:作品數量大增,題材更加廣泛。各個領域爭奇斗艷,流光異彩。
學術和科技上:不斷創新和發展,理論上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僵化思想,出現了許多有利于促進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的見解。各種學術交流活動日益繁榮。
4、經驗教訓:要明確處理好科學、文藝工作和政治的關系,和人民生活的關系。堅持正確的理論指導,使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
(三)了解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主要成就,認識“科教興國”戰略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
A、掃盲教育
1.我國進行掃盲教育工作的原因:
(1)我國人民群眾文化素養普遍低下;
(2)教育事關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
(3)識字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基本的人權。
2.掃盲教育的過程與成效:
(1)1950年,全國工農教育會議,首先以識字教育為主,“開展識字教育,逐步減少文盲”。
(2)1982年:憲法規定“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
(3)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在20世紀末,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4)成效:新中國成立50年來, 摘掉了世界頭號“文盲大國”的帽子。
B、義務教育
1.目的:普及青少年教育、掃除文盲、提高人口素質、培養合格公民。
2.措施及成就
措施:①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②90年代以來,普及義務教育成為“科教興國”的重要環節;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希望工程”等。
成就:2001年1月1日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拋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C、 高等教育
1、曲折發展歷程
(1)建國初,中國的高校改造和調整參照蘇聯,忽視中國實際情況;
(2)1958年起,實施“教育大革命”,初步建立教學、生產勞動、科學研究三結合的教育體制;
(3)1961年,根據八字方針,到1963年中國高等教育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
(4)“文革”期間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5)1977年“文革”后,高考招生制度恢復,學校教育回到健康發展的軌道;
(6)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方針,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
2.我國重視高等教育發展的措施及取得的成就
(1)大學數量不斷增加,資源配置、專業結構更趨合理;建立學位制度;設立博士后流動站、改革大學招生和分配制度;擴大辦學自主權;成人高等教育規模大;中外大學加強交流
(2)少數民族的高等教育得到長足發展
(3)民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
D、思考教育和科技、經濟間的關系:教育是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基礎??萍己徒逃菦Q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關鍵。教育的發展推動著科技的進步,科技進步也推動教育水平進一步提高。國民經濟的發展取決于科技的進步,而科技的發展又帶動國民經濟的提高。
E、理解“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義
(1)中國的歷史經驗證明了這一點。
(2)當代的國際國內形勢也決定這一點。
①國際上: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表現為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競爭。其中教育具有基礎性的地位。
②國內: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根本轉變,沉重的人口負擔還沒有轉化為人力資源的優勢。而勞動力的素質,提高識創新和技術創新能力不高,已經成為制約我們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能力增強的一個主要因素。而這一切都必須堅定不移的依靠教育來完成,只有這樣,中華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