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歸納
第一部分:大綱版
(一)中國古代史
1.春秋時期的改革
(1)管仲改革:時間:公元前7世紀。內容:改革經濟(“通工商之業,便漁鹽之利”、“相地而衰征”)、政治、軍事。作用:齊國很快成為東方強國。
(2)公元前6世紀初,魯國實行“初稅畝”,開始實行按畝收稅。齊國和魯國的改革都實行新的稅制,即土地稅,這些新的稅制都促使土地由國有轉向私有。
2.戰國時期的變法
(1)商鞅變法
①背景: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統治。
②主要內容:政治上,“令民為什伍”,實行連坐法;廢分封,行縣制;軍事上,獎勵軍功,按功受爵;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文化上,“燔詩書而明法令”。
③性質:是地主階級的政治改革。
④影響: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的世襲特權,廢除了秦國的舊制度,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為秦的統一奠定了基礎。但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來的秦朝也有消極影響。
⑤成功原因:順應歷史潮流(根本原因),最高統治者支持,措施得當。
(2)李悝在魏國變法,主要內容是發展農業生產,制定《法經》,加強地主階級專政。
(3)吳起在楚國變法,主要內容是限制貴族權力,改變分封制、整頓吏治等。
戰國時期變法最重大的作用是促進了封建制度的確立,變法運動先后進行了一百多年,新的封建制度終于在各諸侯國建立起來。
3.北宋中期的改革
(1)慶歷新政(1043年范仲淹改革)(2008屆全國文綜高考歷史新增范圍)
①背景:北宋中期的社會危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農民不斷反抗;冗官、冗兵、冗費,政府積貧積弱;遼和西夏的威脅。
②內容是整頓吏治:嚴格官吏的考核升遷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及親友通過恩蔭做官;加強各級長官的保舉和選派;裁并州縣,減輕徭役;嚴肅中央政令,取信于民。(中心內容是整頓吏治)。
③結果:由于保守派官僚的阻撓而失敗。
(2)王安石變法
①背景:(與慶歷新政同)
②主要內容:經濟上,實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軍事上,實行保甲法、將兵法。教育上,改革科舉制,整頓太學。
③作用:政府財政收入增加, 興修了一萬多處水利工程,增強了軍事實力,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積貧積弱局面。
④失敗原因:主要原因是新法觸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用人不當,出現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現象;支持變法的宋神宗逝世。
(二)中國近現代史
1.洋務運動――地方階級改革
(1)背景:①19世紀中期中國面臨的內憂外患;②洋務派與頑固派的論戰(本質上是維護封建統治的不同道路)。
(2)內容:創辦軍事工業(一所三局),創辦民用工業(一廠三局),籌劃海防(一衙門兩購買三海軍),培養人才(兩方式三人才)。
(3)破產標志: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4)破產原因: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頑固派的極力阻撓;洋務派力量分散、有限;沒有根本改變封建制度。
(5)教訓:地主階級改革道路在舊中國行不通。
2.戊戌變法――資產階級改革
(1)背景:①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是其政治因素;②經濟基礎:19世紀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提供了社會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③早期維新思想提供了理論基礎。
(2)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口訣:上書裁冗員廢旗權;設局獎發明預決算;裁綠營征兵設海軍;辦學廢八股譯館留)
(3)意義:①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②是一次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③也是中國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失敗原因:客觀上,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阻撓、破壞,反動勢力強大;主觀上,維新派缺乏反封建的勇氣,采用改良的辦法,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即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
(5)教訓: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三)中國現代的重要改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的經濟體制改革
(1)背景:①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繼續發展;②關于真理問題的討論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③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2)含義: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一系列環節(主要內容),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根本目的)。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
(3)目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4)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5)必要性:原有計劃經濟體制阻礙了生產力發展,也不利于推動科技進步。
(6)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①必要性:過去體制過于集中,平均主義不利于調動勞動積極性。
②步驟:試點――推廣――發展(試點:安徽、四川)
試點農業生產責任制,推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發展鄉鎮企業和非農產業。
③意義(影響):調動農民積極性,解放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的發展。(圍繞“農”)
④方向:專業化、商品化、社會化。
(7)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①中心環節:逐步擴大企業自主權。
②內容:所有制變化:單一公有制――公有為主多種所有制;管理體制變化:高度集中――間接管理、宏觀調控。
③成就:農村經濟全面振興,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工業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革取得重大發展。
2.建國以來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變革和調整
(1)第一次:土地改革
原因: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嚴重阻礙生產力發展。核心內容: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結果:解放了生產力,為農業生產的發展開辟了道路。
(2)第二次:農業合作化
原因:小農經濟難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核心內容:把土地等主要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變為公有制,并實行集體經營。結果:進一步提高了農業生產力。
(3)第三次: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領導人主觀認為農業合作化的規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進經濟的發展。核心內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擴大公有化規模。結果:嚴重挫傷了生產者的積極性。
(4)第四次: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原因:黨中央正確總結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經驗教訓,作出了實行經濟體制改革的決策。核心內容:在堅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變經營管理方式,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等等。結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制定經濟政策應遵循的原則:實事求是,合乎經濟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必須有利于生產力發展
3.建國后我國工業經濟體制的三次重大轉變
(1)第一次:建國初到1956年后,從建立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并存的經濟,向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轉變。
原因:①照搬蘇聯模式。②中共缺乏經濟建設經驗,照搬政治斗爭方式。③主觀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業化。核心內容:實行和強化計劃經濟,廢除生產資料私有制,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片面追求工業化的高速度。結果:這種體制在建國初期對于恢復國民經濟,發展工業化建設曾起過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其嚴重的弊端是使企業失去活力。
(2)第二次: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單一的公有制經濟轉變為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的經濟,從計劃經濟轉變為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
原因:黨中央總結了建國以來工業建設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訓,并借鑒了外國經驗,決定實行工業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政策。核心內容: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體制,調整產業結構,改變企業管理方式,實行政企分開等。結果:增強了企業活力,解放了生產力,工業得到發展,成就舉世矚目。
(3)第三次: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
原因:黨中央在正確認識國情總結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決定加快經濟體制改革。核心內容:把企業推向市場。結果:這次調整進一步有利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三)世界近現代史
1.俄國1861年改革
(1)背景:①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工業有一定的發展,但遭到農奴制阻礙;②克里米亞戰爭加劇了俄國的社會經濟危機。
(2)目的:挽救統治危機
(3)內容:①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有人身自由;②農奴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
(4)性質:1861年改革是由農奴主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5)意義:農奴制的廢除加快了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步伐。
(6)局限:改革還保留大量的封建農奴制殘余。
2.日本明治維新
(1)背景:①19世紀中期,日本閉關鎖國、封建落后;②人民反抗斗爭;③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發展,新興地主、高利貸商人、中下級武士對現實不滿;④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入侵,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⑤1868年幕府統治被推翻。
(2)目的:鞏固天皇新政權,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
(3)內容:①政治上,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的體制(廢藩置縣,實行府縣道地方體制,廢除武士特權)。②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承認土地私有,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資本主義工商業。③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④文化上,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改造封建文化,大力發展近代教育。
(3)成功原因:①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派實力較強大;②改革措施全面、行之有效;③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積極影響:①改變了封建落后狀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②擺脫了民族危機,成為亞洲近代唯一走上獨立發展道路的國家;③為亞洲國家一些立志擺脫落后狀況,實現民族振興的人們提供了某些經驗。
(5)消極影響:①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②推行軍國主義,給亞洲人民帶來了災難。
3.蘇俄新經濟政策
(1)背景:①四年大戰和三年國內戰爭使俄國經濟瀕于破產;②1921年天災造成饑荒,人民對余糧收集制不滿。
(2)目的: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鞏固蘇維埃政權
(3)主要內容: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有限度地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雇傭勞工;②工業方面,涉及國家經濟命脈的廠礦企業仍歸國有,由國家經營;允許本國和外國的資本家經營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恢復私人小企業;③流通方面,由最初實行的產品交換轉為允許自由貿易;④分配方面,實行按勞分配。
(4)意義:①工農業生產逐漸恢復,蘇維埃政權進一步鞏固;②表明俄國開始從國情出發,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③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是列寧對小農占優勢的俄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進一步探索的結果,是他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展。。
4.羅斯福新政
(1)背景:①1929―1933年胡佛政府克服經濟危機;②人民希望政府措施改善經濟狀況;③羅斯福的“新政”口號贏得廣泛支持。
(2)主要內容:①整頓財政金融體系,實行美元貶值,刺激出口;②加強對工業的計劃指導,實施工業復興法;③調整農業生產結構,穩定農產品價格;④推行“以工代賑”,穩定社會秩序。
(3)影響:①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恢復;②緩和了社會矛盾,遏制了美國的法西斯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的統治;③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
(4)實質:是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5)局限性:不能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5.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改革
(1)聯邦德國
①內容:政治上消除法西斯主義;經濟上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政府在對經濟宏觀管理的前提下,強調經濟按市場運轉規律;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
②作用:經濟迅速發展,60年代初期,成為歐洲頭號資本主義經濟大國。
(2)日本
①內容:進一步消除生產關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實行國民經濟非軍事化;制定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引進最先進的科技;積極發展教育,培養人才。
②作用:60年代末成為僅次于美國的資本主義世界第二號經濟大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美國,1987年一度躍居資本主義大國之首。
6.二戰后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1)背景:斯大林時代,蘇聯和東歐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弊端日益嚴重阻礙了經濟發展。斯大林逝世后,蘇聯出現了相對寬松的政治環境。西歐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狀況的改革,形成外部壓力。
(2)改革簡況:
①南斯拉夫最先改革:實行社會主義自治制度。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國民經濟獲得較快發展。但自治體制削弱了國家的宏觀調控,出現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民族問題也逐步尖銳起來。
②波蘭哥穆爾卡改革:實行中央計劃和企業自治相結合和方針,擴大企業自主權。改革未取得明顯成效,60年代出現經濟困難,長期無法擺脫困境。
③匈牙利卡達爾改革: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礎上,把國民經濟按計劃發展的中央管理與商品關系、市場積極作用有機聯系起來。改革成效大。
④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克之春”:公布革新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貫徹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遭到蘇聯出兵干涉,改革中斷。
(3)社會主義國家改革的四種模式
①中國模式:走先經濟體制改革后政治體制改革的漸進之路,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并取得巨大成就。
②蘇聯模式: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的基本框架內進行改革,后來進行激進改革,導致了蘇聯解體。
③南斯拉夫模式:根據社會主義自治理論建立的市場經濟體制,后因進行激進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而向資本主義轉變。
④匈牙利模式:實行計劃機制和市場機制相結合,后因擺脫蘇聯模式進行激進的政治、經濟體制改革而倒向資本主義。
第二部分:新課標版
(一)世界古代改革
1.梭倫改革
(1)梭倫改革的背景
①公元前8~6世紀,雅典城邦平民與貴族的矛盾十分尖銳,貴族在政治上的專橫和經濟上的壓榨激起平民的反抗,貴族與平民矛盾激化(直接原因)。
②工商業奴隸主的崛起,要求分享權利,實行改革(改革的階級基礎)。
③公元前594年梭倫當選為首席執政官,領導改革(政治前提)。
(2)梭倫改革措施的具體內容及其對民主政治的影響
①頒布“解負令”:下令取消一切債務,禁止以土地和人身做抵押。將廣大平民從債務奴隸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成為享有自由權利的公民,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須具備的公民群體。
②確立財產等級制度:目的是為了打破貴族的世襲特權;原則是按財產的多少劃分四個等級,財產越多,等級越高,享受的權利越多,所要盡的義務也越多。并未實現公民之間的真正平等,打破了貴族依據世襲特權壟斷官職的局面,使工商業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也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
③改革國家權力機構:恢復公民大會作為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大大提高了廣大公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削弱了貴族長老會議的權力。組成“四百人會議”作為公民大會的常設機構,執掌最高統治權;打破了世襲貴族壟斷政治的局面,使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有權參與到政治管理中來。設立公民法庭作為最高司法機關;打破了貴族對司法審判權的長期壟斷。
④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大大推動了雅典奴隸制經濟的發展,為民主政治奠定了經濟基礎。
(3)梭倫改革的特點――“中庸”(“折中”的色彩)、“節制”、“公平”、“平等”。
①梭倫改革觸及了當時的主要生產資料――土地的占有關系,是對舊生產關系的調整。
②梭倫運用“中庸”原則調停和平衡平民與貴族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經濟狀況,一方面保護貴族的政治特權,但兩者的矛盾并未解決。
(4)梭倫改革的性質:奴隸主性質的改革。
(5)梭倫改革的評價
①積極作用:改革促進了農業和工商業的發展,為雅典城邦的振興與富強開辟了道路,為雅典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梭倫的改革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國家權力機構的改革,打破了享有世襲特權的貴族對國家政權的壟斷,在一定程度上確保了公民參與國家事務的政治權利。
②局限性:他的中庸原則決定了他的民主化改革的不徹底性,它的民主政治實質上只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的民主。沒有廢除奴隸制。以財產資格來確定政治權利多少的規定限制了平民參與高級管理的機會,政權并未完全轉移到雅典人民手中。
2.歐洲的宗教改革
(1)歐洲的宗教改革背景
①宗教:天主教會在西歐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西歐最大的封建主,建立了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宗教“異端”運動的出現。
②經濟:近代資本主義因素逐漸產生,天主教會阻礙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③政治:民族主義觀念興起,要求建立統一的民族國家,打破天主教的控制。
④文化: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人們的思想,要求打破宗教桎梏。
注: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天主教會的腐敗和搜刮。
(2)歐洲的宗教改革目的
建立適應于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于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
(3)歐洲的宗教改革時間 ――16世紀。
(4)歐洲的宗教改革內容
①德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因信稱義”;《圣經》至上;世俗權力高于教權;建立本民族教會。結果――確立了“教隨國定”的原則,使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②瑞士加爾文宗教改革――堅持《圣經》權威,反對教皇權威;簡化宗教儀式;自由、平等、個人主義的宗教精神;主張先定論及奮斗精神與節制、忍耐等美德;建立共和式的長老式和政教合一的政權。結果――建立了加爾文教,日內瓦成為“信教的羅馬”。
③英國亨利八世的改革――斷絕與羅馬教廷的關系;通過“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權力;保留天主教的主教制、教義和儀式;沒收修道院財產歸王室所有。結果――建立了英國國教,成為封建專制統治的工具。
(5)歐洲的宗教改革影響
①政治上:打擊了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它剝奪了教會在各國的政治、經濟權益,各國王權得到加強,有利于民族國家的發展。
②經濟上:確立了適應資產階級需要的倫理規范和生活方式,奪取了大量原屬教會的財產,有利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精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會精神壟斷,使人們的思想得到解放,發展了人文主義;發展本民族文化,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傳播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為早期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
④消極影響:不能徹底解決宗教問題,宗教迫害和宗教紛爭愈演愈烈。
(6)歐洲的宗教改革實質
是一場披著宗教外衣的反封建統治和羅馬教會的政治運動,也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二)世界近代改革
1.默罕默德•阿里改革
(1)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背景
①政局動蕩:屬于奧斯曼帝國行省的埃及,各種政治集團(馬木路克、帕夏)爭權奪利,戰亂頻仍。
②經濟落后:埃及盛行包稅制,沉重的剝削導致農業和手工業遭到嚴重破壞,階級矛盾激化。
③外部危機:18世紀末19世紀初,已進行工業革命的英法先后侵略埃及,埃及面臨著嚴峻的外部挑戰。
④條件具備:1805年,穆罕默德•阿里王朝建立。
(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內容
①經濟方面: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包稅制,確立土地私有制度。促進經濟發展的措施――農業方面,興修水利,推廣改良農具,引種農作物新品種;工業方面,大力發展官辦工廠,初步建立民族工業。
②政治方面: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權。建立了國務會議和咨議會,建立了省、縣、鄉、村各級行政機構。
③文化教育方面:實行開放政策,學習西方的先進經驗。
④軍事方面:改造舊軍隊,建立新式軍隊。
(3)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特點
①穆罕默德•阿里的經濟改革雖一開始就具有對外開放的特點,但這種開放又是非常有限的。首先,從埃及面臨的外部環境看,由于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和相互爭斗仍對埃及形成嚴重威脅。其次,從阿里改革本身濃厚的封建色彩和高度的集權性來看,由于政府對工業、農業、商業和外貿實行嚴格的壟斷式控制,外國商品和資本難以大規模進入埃及。
②它是在保存封建農奴制的基礎上進行的。雖然有近代化色彩,但其性質是封建性的。
③它涉及內容全面,但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因此雖有較大成效,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4)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敗原因
①根本原因:阿里改革是在資本主義發展成為世界潮流的時代背景下進行的,但其改革是在未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制度前提下進行的改良運動,失敗是必然的。
②主要原因:改革給人民帶來災難。為了對外戰爭,阿里不斷征收重稅,并強制人民參軍,激化了階級矛盾,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③外部原因:歐洲列強的破壞(阿里帝國的建立,引起歐洲一些列強的嫉恨,他們想方設法破壞改革)。
(5)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拉開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使埃及成為亞非最早開始近代化的國家。政治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結束了長期的混亂狀態,實現了國家統一,奠定了近代埃及民族國家的基礎。經濟上,發展了農業和商業,建立了近代工業,提高了生產力。軍事上,增強了軍事實力,成為地中海東部最強大的國家,實際上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的殖民統治。文教上,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局限性:改革給人民帶來災難,激化了階級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6)本質認識
阿里改革雖然發生在近代工業文明進程中,但卻是一場地主階級富國強兵的改革,其實質作用在于加強埃及的封建統治抵御外來侵略,發展本國的民族經濟,可以說是近代工業文明沖擊下一次積極回應的封建地主階級的變革,其改革結果和局限性是必然的。要充分認識埃及阿里改革的客觀歷史作用。
阿里的對外擴張的非正義性加劇了阿里政權的危機,專制性與擴張性是其改革失敗的主要原因,說明了民族獨立、近代化才是當時進步的歷史潮流。
2.1861年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
(1)農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上,農奴制使沙皇專制統治的基礎受到嚴重威脅(主要)。
②經濟上,農奴制使俄國資本主義緩慢發展,與西歐國家差距很大。
③思想上,出現了反對農奴制和沙皇專制的斗爭與新思潮。
④軍事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所帶來的消極影響(直接原因)。
(2)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目的
①根本目的:鞏固統治,維護沙皇專制政權;
②直接目的: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增強國力,重振俄國的大國威望。
(3)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
1861年3月3日(俄國2月19日),亞歷山大正式簽署一系列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和宣言,史稱“二一九法令”。
(4)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內容
①宣布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們當成私有財產任意買賣、贈送和抵押。
②規定土地仍屬地主所有,但農民可以贖買一塊份地。農民除了要交付贖金,還要承擔各種臨時義務。
③加強了村社制度,加強對農民的管理。
④司法改革:全面建立近代司法體系,廢除舊的等級法院;仿效英法實行公開陪審制。
⑤地方自治選舉產生:農村建立地方自治局;城市建立城市杜馬。(后兩點內容不要求掌握)
(5)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成功原因
①外部原因――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促使俄國進行改革。
②內部原因――俄國內部資本主義因素的發展、資產階級政治力量的積累、使國家擺脫貧窮落后面貌的強烈民族愿望。
(6)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農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農奴制的廢除,大大擴大了俄國自由勞動力的來源,有利于工業革命的發展。它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也推動了政治體制、司法制度、軍事、教育等方面的近代化,成為俄國歷史上一個重要轉折點。
②不徹底性:農民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縛在土地上,保留了大量農奴制殘余。這次改革沒有改變沙皇專制主義的本質,沙皇只是在形勢所逼下作了一些“讓步”,一方面,專制統治沒有改變;另一方面,各地地主都竭力要在改革方案中只反映自己的最高利益。
(7)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性質
由沙皇政府和貴族地主階級主持進行的一次自上而下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3.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背景
①幕府統治危機:政治上,19世紀以后,社會各階層對幕府統治強烈不滿,尤其下級武士,迫切希望改變現狀。經濟上,幕府重農抑商政策,阻礙了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因素充分發展。外交上,閉關鎖國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發展的大趨勢;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入侵;下級武士萌生強烈的民族意識,探尋救亡圖存之路。
②幕府高壓政策激化了社會的內部矛盾,有志之士通過幕府改革挽救民族危機的希望破滅。
③條件:武裝倒幕和明治政府的建立,改革條件的成熟。
(2)明治維新的目的
鞏固天皇新政權,建立近代化的獨立國家(資本主義國家)。
(3)明治維新的內容
①政治方面:廢藩置縣。廢除封建等級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實行政治體制改革,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規定日本的政體形式是君主立憲制。
②經濟方面:實行土地改革,廢除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確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殖產興業的重點是由國家興辦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還致力于發展交通運輸業和通訊業。派遣使節團出訪歐美,學習西方經驗,推進殖產興業。突出國營企業的示范作用,通過創辦國營模范工廠,大力發展民用工業,并通過廉價出售的方式扶植私人企業,推動民用企業的興起。重視科技和人才,聘請專家,派遣留學生,設立了東京大學等高等教育機構。
③文化方面:改革教育制度,確定了國民皆學的方針。介紹西學,掀起了傳播啟蒙思想的熱潮。重視傳播,發展新聞出版事業。改變社會習俗,提倡衣食住行的歐洲化。
④軍事方面: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常備軍,進行武士道教育,創辦軍事院校。
(4)明治維新的結果
使日本由一個封建落后國家逐漸變成一個封建色彩濃厚的近代資本主義國家;基本實現富國強兵的目的。
(5)明治維新的成功原因
①內部條件: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派實力較強,有自己的武裝,得到天皇和西南強藩的支持。制定和實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②外部條件:日本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明治維新時,世界處在自由競爭資本主義時期,爭奪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來,西方列強侵略矛頭主要指向中國,加上亞洲民族運動的興起,特別是太平天國運動牽制了西方列強的勢力,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6)明治維新的影響
①積極影響: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日本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政治上,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確立近代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開始民主化。經濟上,日本近代資本主義工業體系開始確立,到19世紀90年代初,日本已經成為亞洲資本主義經濟最發達的國家。軍事上,建立了一支現代化軍隊,并不斷得到加強。國際地位方面,日本完全廢除了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獲得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成為當時亞洲唯一獨立的國家,并逐漸成為強國。
②消極影響: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走上對外擴張之路,給被侵略國家的人民,也給日本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
(7)明治維新的性質與評價
①性質:天皇政府推行的旨在鞏固統治,維護獨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運動。(也有認為是“為克服淪為半殖民地的危機而提早發生的資產階級革命”,主要強調明治維新的政治前提――倒幕運動的成功)
②積極性: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的轉折點,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資本主義)道路的標志。它使日本擺脫了民族危機,躋身世界強國行列;為亞洲近鄰提供了改革的經驗,對中國的戊戌變法運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③局限性:明治維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較多的封建殘余勢力和軍國主義勢力。經濟上,領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極性不斷顯現,農民的貧困影響國內市場擴大,制約工業發展。政治上,憲法頒布后,藩閥依然長期壟斷政權,議會形同虛設,人民沒有民主權利。文化上,藩閥推行的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國際上,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相結合推動日本加入對外侵略的行列,給亞洲國家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改革的局限性導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戰爭的罪魁禍首。
(三)中國古代改革
1.商鞅變法
(1)商鞅變法的背景
①背景――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動蕩、大變革和大發展時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壞,諸侯割據混戰。經濟:生產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現改革變法的潮流。軍事:戰爭頻繁。文化:百家爭鳴。
②商鞅變法的原因:
戰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以富國強兵,稱霸諸侯。秦國落后于其他國家,客觀要求通過變法以增強國力。秦孝公希望建立功業,廣納賢才,主觀上要求變法圖強。商鞅的變法宣傳和改革精神。
(2)商鞅變法的內容
①以農求富的經濟改革。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正式廢除了井田制,維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推動了地主經濟的發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秦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為后來秦始皇統一六國奠定了物質基礎。但也奠定了中國此后一千多年對商業發展抑制的總體趨勢,成為以后商品經濟發展的阻力。統一度量衡――為人們從事經濟文化交流活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對秦國經濟的發展和鞏固中央集權制度都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②加強集權的政治改革。嚴格什伍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保證了社會統治秩序,強化了對基層民眾的管理和統治,使秦國在爭霸戰爭中的兵源得到可靠保證。普遍推行縣制――鞏固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統治。制定秦律――強化了人民的法律意識,保證了變法的徹底執行,有利于加強統治。
③提高戰斗力的軍事改革。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樹立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政治、經濟優勢,擴大了統治基礎。
④加強思想控制的文化改革。“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了思想控制.但極端壓制了人民的思想,對于我國文化典籍也是一種摧殘。實質是文化專制。
⑤改革舊俗的社會生活改革。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強行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進一步發展了小家庭生產,有利于國家賦稅、加強了秦國的集權統治。依照中原地區的風俗、風尚進行改革,不僅促進了秦國的發展,也有利于民族的融合。
(3)商鞅變法的特點
①徹底全面――商鞅變法是春秋戰國時期實行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嚴重、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久、影響最深遠的改革。
②富國強兵――商鞅變法以法律形式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實現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
③影響深遠――商鞅變法的許多措施,不僅為秦國完成統一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與國家政治基礎,對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
(4)商鞅變法的成功原因
①順應歷史潮流: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封建社會取代奴隸社會是歷史發展的趨勢,商鞅變法順應了這一趨勢。
②商鞅取信于民、執法如山、不懼權、大無畏的精神。
③商鞅變法的內容深入人心。
④法家思想的傳播和商鞅與守舊派貴族的論戰,奠定了變法的思想理論基礎,掃除了變法的障礙。
⑤秦孝公變法圖強的決心,以及對商鞅的支持重用是變法的后盾。
(5)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
①經濟上,從根本上確立土地私有制度,為秦國農業生產帶來生機。
②政治上,使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權制度的建設從此開始。
③軍事上,極大地提高了秦軍的戰斗力,秦國在對外兼并戰爭中掌握了主動權。
(6)商鞅變法的結果
①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為秦后來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②對秦國以至中國歷史的發展都起了重要作用。③但其極端專制的高壓政策,也對后世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7)商鞅變法性質
是一次地主階級的改革運動,使秦國由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
(8)商鞅變法評價
①積極影響: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加強了新興地主階級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地主經濟,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初期對農業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壯大了軍事力量;是戰國時期最徹底的變法,收富國強兵之效;它為后來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對后世的發展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②消極影響:輕罪重罰,輕視教化;連坐法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法律的嚴酷,容易造成統治者的暴政;文化高壓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發展;重農抑商,造成封建社會對商業和商人長期歧視,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①民族融合。(北魏崛起并統一北方;出現民族大融合趨勢,實質是少數民族的封建化趨勢)
②社會危機。(民族歧視、民族壓迫導致各族人民起義,導致民族矛盾激化。政治上的腐敗和經濟上的土地兼并現象嚴重,階級矛盾尖銳,人民起義不斷發生。宗主督護制威脅中央集權,導致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前期馮太后主持重點建新制;后期孝文帝主持重點漢化)
①推行均田制,租調制:頒布均田令,把國家掌握的荒地分給農民,由農民承擔一定的租稅、徭役和兵役――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徭役;恢復和發展了北方經濟。
②設立三長制:改宗主督護制為三長制(鄰長、里長、黨長)直屬州郡,負責清理戶口和田畝,征發徭役和兵役――加強了對地方政權的掌握,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
③整頓吏治:制定了俸祿制度,官吏的俸祿由國家征收和發放――北魏吏治得到改善;農民賦役負擔減輕,北方農業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④遷都洛陽――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發展。
⑤移風易俗:易服裝、說漢話、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行漢制、崇儒學――便于接受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促進了鮮卑貴族的封建化,并鞏固北魏統治。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點
①改革深入到文化習俗等上層建筑方面,使他的改革能系列配套,比較全面。
②少數民族學習先進制度文化,兼有確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的性質
(4)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順應了民族融合的歷史潮流和封建化趨勢。
②措施得當,從整頓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個良好的前提環境。
③不僅進行經濟改革,而且重視文化習俗上的改革。
④成功的關鍵原因在于改革能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并且取得了廣泛的社會支持。
⑤孝文帝個人的膽略和卓識使得改革可以順利推進。
(5)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①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蘇繁榮。
②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
③促進了北方地區的民族融合,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
(6)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性質
自上而下的改變北魏社會面貌的封建化改革。
(7)北魏孝文帝改革與民族融合的關系――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
①孝文帝改革是在民族融合的基礎上進行的。北魏統一黃河流域時,那里已經出現了民族融合的趨勢。鮮卑族拓跋部原先的經濟文化水平和政治制度都較為落后,用落后的制度統治黃河流域,這就導致了尖銳的民族矛盾。要穩固北魏的統治,就必須進行社會改革,順應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孝文帝改革中實行了一系列漢化的措施。頒布均田令,采用漢族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整頓吏治,采用封建的俸祿制;遷都洛陽,更好地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改革社會習俗,接受中原先進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③孝文帝改革中的漢化措施促進了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將北方民族的融合推向高潮。
2.王安石變法
(1)王安石變法的背景
①北宋初年,宋太祖對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態度,土地兼并現象十分嚴重,農民起義頻繁,階級矛盾激化;
②宋朝建國后,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專制集權,集中了軍權和行政權。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嚴重,形成“積弱”和“積貧”局面,,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
③為緩和社會矛盾,解決統治危機。1043年,宋仁宗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人,以整頓吏治為核心,進行改革。歷史上將這次改革稱為“慶歷新政”,慶歷新政,曇花一現,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④王安石豐富的地方工作經驗和“三不足”(“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大無畏精神。
(2)王安石變法的目的
①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
②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治危機,鞏固封建統治秩序
(3)王安石變法的內容
①理財――富國之法:為改變積貧的局面,王安石主持制定的政策、措施主要有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等。
②軍事――強兵之法:為改變積弱的局面,王安石等人又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措施,主要有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和設軍器監。
③教育――取士之法:王安石也非常關注人才的選拔、培養和使用,采取的措施有: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惟才用人。
(4)王安石變法的敗因
①觸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對。
②執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民間不滿。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支持變法的宋神宗本身也搖擺不定等等。
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
(5)王安石變法的影響
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促進了經濟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
③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④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6)王安石變法的性質
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封建地主階級危機而進行的富國強兵的改革運動。
(7)王安石變法的評價
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加強了國家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②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8)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針對的社會問題
①青苗法針對大地主和高利貸高息盤剝百姓的社會現象。
②農田水利法針對戰亂土地荒蕪、水利失修的社會問題。
③免役法針對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權的社會現象。
④市易法和均輸法針對大商人壟斷市場的社會現象。
⑤方田均稅法針對官僚和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的社會問題。
(9)結合今天的教育,認識王安石變法關于科舉的措施中值得肯定之處
①考試內容――理解與運用。廢除華而不實的詩賦辭章取士,而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經義。進行策論考試,以考核士子對天下大事的分析處理能力。
②遵循原則――擇優錄取。
(四)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革――戊戌變法
戊戌變法的相關知識
(1)戊戌變法的背景
①民族危機:甲午戰爭的失敗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激發了救亡圖存的民族意識。
②經濟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
③階級基礎: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④思想基礎:西方近代思想傳入;資產階級維新思潮的興起。
(2)戊戌變法的過程
①開始――公車上書:1895年春,康、梁領導發動“公車上書”,標志著戊戌變法運動的開始,揭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維新變法運動開始從理論宣傳走向政治實踐。
②發展
維新派創辦了強學會(1895年)、保國會(1898年)等團體以及《中外紀聞》(1895年)、《時務報》(1895年)等報刊,宣傳維新變法思想,促進了維新變法局面的形成。他們還創辦了學堂(如長沙的“時務學堂”),提出了施政綱領――《應詔統籌全局折》。
③高潮百日維新
原因:1897年11月,德國強占了膠州灣,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迫在眉睫的民族危亡。
各種力量推動:中國知識分子高漲的愛國熱情;一些封疆大臣想富國強兵,擺脫民族危機;光緒皇帝不愿意做亡國之君,也想通過變法從慈禧太后手中奪權,自己能真正掌權。
時間:1898年6月11日(《定國是詔》)――9月21日(戊戌政變)。
④失敗――戊戌政變。
(3)戊戌變法的內容
①政治方面: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使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有機會參與政權,基本上反映了維新派的愿望和主張,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秩序;沒有涉及設議院、開國會、制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原因是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②經濟方面: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的發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③文教方面: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作和發明;改革科舉制度,廢八股――有利于先進科學文化的傳播。
④軍事方面: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增強國防力量。
(4)戊戌變法的特點
①從方式上看:變法要用西方和日本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軍事制度模式,對中國傳統的舊制度進行改革。
②從宗旨上看:是要資產階級及其知識分子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權利,促進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在漸進的變革中,建立資產階級國家,從根本上實現國家的獨立富強。
③從內容上看:變法的內容與維新派的主張有差距,維新派與康有為的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等政治主張,在百日維新期間光緒帝頒布的詔令中沒有體現,表現了資產階級的局限性。
④變法局限在社會上層,沒有深入廣大人民群眾,因而沒有形成變革舊制的巨大社會力量。
(5)戊戌變法的失敗原因
①客觀上,強大的封建頑固勢力對新政的破壞和鎮壓。
②這場變法運動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較為薄弱。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得很不充分(根本原因)。維新派不論在政治主張、方針策略,還是在組織程度上,都表現出軟弱無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
③改革沒有觸動封建土地所有制,沒有涉及農民問題,也就不可能發動廣大群眾,使改革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
④國際環境:19世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他們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是不希望中國改革成功的。這就使改革面臨著不利的國際環境。
⑤另外執行新政的地方官員陽奉陰違,新政無法落實;變法采用“和平”“合法”的手段和自上而下的方式;對帝國主義的幻想等等,也是導致戊戌變法失敗的重要原因。
(6)戊戌變法的積極影響與教訓
①積極: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政治運動,挽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的主張,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是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有利于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
②教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坎坷。
(7)戊戌變法的性質
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是一場愛國救亡運動、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規律小結
1.改革的本質是改變生產關系中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因素之一。
2.古今中外的改革,一般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要從根本上改變原有制度,如商鞅變法、戊戌變法、1861年改革、明治維新;二類要從根本上維護原有制度,如王安石變法、洋務運動、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中國改革、羅斯福新政、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
3.改革的往往要沖破舊體制的阻礙和舊勢力的阻撓,改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全面而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4.改革的第一步在于觀念的創新。改革也映證了“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5.改革的成敗與否與多種因素有關:生產力發展水平、改革派與守舊派的力量對比、國際國內背景的影響等。
三.熱點冷點
1.對古今中外改革的基本內容與成敗原因的考查,是歷年高考的熱點。
2.2008屆至2009屆考生,尤其要注意“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這一時政熱點的備考。
3.注意分析改革的背景及成敗原因,得出簡要的歷史經驗教訓。
4.應注意多角度分析改革發生的原因及歷史意義,特別是從歷史傳統、階級特性、國際背景等說明改革的必然性,也要注意結合改革的具體措施歸納其歷史意義。
5.當今的時代,是一個改革開放、和平發展的時代。“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近現代中國歷史的第三次巨變,要把改革當做長期熱點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