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安徽利辛26歲女子李娟被惡犬咬成重傷的事,持續在網絡發酵。李娟的家人多次向媒體表示,9月初的一個晚上,李娟在下班回家途中,救了一名被兩條大狗追逐的小女孩,自己卻橫遭不測。她的遭遇引發不少人士的捐助,目前愛心款已超過80萬元。然而,真相令人震驚。李娟并非在回家路上受傷,而是在一家養狗場內被狗咬傷的,而這家養狗場的主人,正是她的男朋友張宏宇。在南京的醫院里,張宏宇也承認,自己撒了謊,他表示,所有善款將用于女友治療。
猶記得此事最先是在一些網站上發出,一開始是一個見義勇為的悲情故事,一下子引來了網友的關注,不少愛心人士紛紛捐款,甚至一度成為微博的關注熱點。然而,真相很快就被揭開,令人大跌眼鏡。一個謊言換來了近80萬元的捐款,更重要的是,這個謊言利用了社會的愛心、公眾的樸素情感,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或許比金錢上的損失更令人難以接受。這個并不高明的謊言,為何能層層傳播,騙過所有人?
將他人的美德與善心當作弱點,用欺騙等手段來實現自身的目的,是決不應該的,卻容易實現。李娟固然是值得同情的,在醫療成本居高不下的情況下,想辦法以求自救并非不能理解。但其男友以撒謊的方式,欺騙公眾的愛心,顯然已經失去了底線。當然,值得反思的還有:當個體因疾病、變故等原因陷入絕境時,往往以極端或欺騙的方式來尋求社會關注,這種不正常的現象時有發生,恰恰說明了,在社會保障方面我們虧欠了太多。
而從事件的傳播過程中來看,一個謊言騙過了很多人,這一方面是因為人們樸素的情感決定了更愿意相信這是真的,而不愿意去過多懷疑一個“見義勇為”的人;另一方面,在網絡世界中,一個噱頭接著另一個噱頭,相比于長篇大論的事實報道,大家更容易被一些過分渲染后的、夸張的東西所吸引,比如在此之前,一些自媒體平臺就在傳“女子為救孩子四肢被惡犬啃光”“孩子得救后其父母始終未露面”這樣的夸張或杜撰的內容。輿論傳播無疑早已進入快車道,但信息是以秒為單位傳播時,留給大家的思考時間也可能是以秒記的。漸漸的,我們習慣了在一秒鐘之內就做出判斷,一個事件在很多人眼中只剩下了一張圖或一個標題,這時就很容易被標題黨或炒作者牽著鼻子走。
除此之外,這樣的“謊言騙捐”之所以發生,也與當下的慈善環境有著很大關系。民間慈善缺乏引導和規范,造成了種種亂象。而每個人求得捐款后,善款的管理和使用也成了尷尬問題。比如這次,很多捐款者知道真相后表示不會追回善款,而李娟的男友則表示所有善款都將會用于治療。然而將善款落到實處,需要的不是個人的承諾和自覺,而是需要制度性的、系統的約束,如此才能防止承諾最終淪為謊言,才能使得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成為善款的受益者。
雖然有謊言在先,但還是希望李娟能因為愛心人士的捐款而最終實現康復。而謊言背后應該反思的,顯示不止是李娟男友,傳播者和民間慈善的管理者也應有所醒悟。